當然,王中軍既然要收藏,絕對不會拒絕名家名作,他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口頭語:“如果你有了大house,擺放無數的家具,不如掛幅名畫。一個大house,掛了幅陳逸飛的畫,馬上感覺就不一樣了。想一想,你如果掛的是仿製品,那又是種什麼感覺?”可見,陳逸飛在王中軍心目中的地位。有很多人說陳逸飛的畫過於商業,但王中軍有自己的審美,他說從看到陳逸飛的第一幅畫起,就覺得那麼大的場景、色彩、氛圍被駕馭得這麼好,可見陳逸飛是真正的藝術家。
陳逸飛在美國是藝術名流,更是華人中的驕傲,他幫助並影響了很多的華人藝術家,比如譚盾,陳逸飛就曾讚助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王中軍對陳逸飛有一種傾慕和渴望之情,他後來找到陳逸飛,兩人成為了藝術上的朋友,陳逸飛知道王中軍愛馬,便送給他一幅馬的素描畫,王中軍深受感動。如今懸掛在王中軍家客廳中央那幅巨大的作品《娟娟》就是陳逸飛的遺作,是王中軍在2005年秋花了400多萬拍下的。王中軍說:“因為陳逸飛去世之後,畫價上揚得非常厲害。我當時覺得會更貴一些,400多萬拍下,我高興了好幾天。”
如今,王中軍的收藏量很豐富,走進他工作了十幾年的辦公室,琳琅滿目的雕塑和油畫讓人目不暇接,到過王中軍家的人都覺得他家像一個美術館。王中軍願意在自己的商業經營之外,多多享受藝術生活,他說:“收藏是愛好,是個輕鬆的事。”所以王中軍有時會邀請同事和喜歡收藏的朋友一起交流,他喜歡不設主題的交流,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談更有意思,同時他認為收藏不一定要有共識,審美取向也未必要一致。因此,王中軍業餘時間經常去藝術家工作室看看,和藝術家交流看法。
有人問王中軍,現在他的收藏是個人的行為,將來有可能會做成企業行為嗎?王中軍非常堅定地回答:“不可能。我公司是股份製的,股東們的興趣不一致,沒有必要強求。個人行為非常好,豐富了自己的業餘生活。”
麵對滿屋子的收藏品,王中軍希望將來能給它們一個去處——建一個小型美術館。這個工作已經開始,他打算花幾百萬元買一塊地皮,但建在哪兒,他還沒有打定主意。這個美術館會不會成為一個公益美術館?王中軍坦言還沒有考慮那麼多,現在的想法,也許隻是讓這個美術館成為朋友聚會的一個場所。
收藏雕塑
王中軍對於雕塑家、藝術家的工作室,古董店這類地方會逛上癮。他善於將藝術品在時間上、價值上進行對比,來檢驗自己對於藝術品投資的眼力。2003年他花8萬元人民幣買到何多苓的作品,2005年在瀚海拍賣會上是40萬落槌,而買到袁正陽的作品當時是6萬,2005年是27萬落槌。正如他自己所說,收藏需要3個過程:先是自己要喜歡,然後證明自己的眼力,最後是證明自己買到作品的升值能力。他挑選家具時也一定要是古董級的,從上海淘得的19世紀時期的老家具,成為他家中的新寵。
因為喜歡,王中軍也會在自己7畝大的院子和2層歐式小樓裏,到處擺放各式各樣的中國現代油畫,另外還有很多銅雕。他的家是灰白石料建造的,油畫和雕塑的裝飾,使房屋和寬敞的庭院表現出強烈的西方風格。
王中軍去美國,去歐洲的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去看那裏的漂亮的房子,哪怕進不了門在外麵欣賞也很有意思。有一年,他和馮小剛去多倫多參加電影節,兩個人先去芝加哥租了輛車,一路開到溫哥華,看夠了各地漂亮的房子。他也特別喜歡歐洲的一些老房子,那些房間轉角的一幅小畫,洗漱台上的一座小雕塑,都是曆史悠久,好像幾百年前就在那裏,從來未曾離開過,每一個小物件都充滿情趣。
因此,王中軍發現雕塑對環境裝飾作用特別大,他在收藏的早期通過拍賣會買了不少歐洲18、19世紀的雕塑,後來又在中央美院教授等專業人士的推薦下,開始收藏國內雕塑家的作品。王中軍有個重要的發現,那就是國內雕塑家的創作水平一點也不亞於國外。他十分喜歡國內雕塑家向京、瞿廣慈、魏廣信、李向群、田世信等人的作品,收藏了幾百件雕塑,都無法放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