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郭先生公司招來的一名大學生,熟悉Photoshop、Dreamweaver等軟件,公司交給他一項製作網站的任務,原定一個星期完成,他卻整整拖了一個月才交上來,最後的作品也是簡陋之極,不堪入目。網站不能勝任,就安排他去做編輯,英語雖然過了六級,卻硬是在編輯部坐了一個月,也沒編譯出一篇稿件。後來又讓他去做老總的司機,考出駕照的這個大學生最後差點搞的人、車俱損。文憑、證書真的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我曾經接觸過一個葡萄酒商人,他也毫不諱言對應屆畢業生的不屑:簡曆上吹的天花亂墜,真的讓他去動手製作一些東西,一塌糊塗。所以他在招聘員工時,應屆畢業生基本不在考慮之列。
而也有許多人對大學生持同情之心,剛踏入社會,什麼都要學習和積累。企業不應該急功近利,在短期內就要應屆大學生獨立勝任各項工作是不現實的。
應屆畢業生的薪金預期也越來越低
近幾年來,由於大學生市場呈現供大於求的局麵,大學生對薪金的期望也越來越低。一位畢業於上海的應屆畢業生這樣說道:一兩年前畢業的學生,畢業時預期工資還在2000元左右。“但現在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經不錯了,上學期同學聊天時都希望找到月薪2000元至3000元的工作,過了年之後就降到1500元了。到畢業後,月薪800元估計也有同學願意接受。”
麵對這樣的情況,大學應屆畢業生小王這樣說道:“大學生剛工作怎麼就沒有一個工資標準呢?比如說:博士生畢業起薪是多少,碩士生畢業起薪是多少,本科生畢業起薪是多少,應該有一個大致範圍才是。不然,人才過剩,大學畢業還沒有紅薯值錢,讓人心寒!”
事實上,在內地人才市場上,如今的行情是:一般的本科生都是在1000元左右,少的700元。小王稱:“畢竟經過了大學幾年的學習,1000元的基本工資應該是最低限度。低於1000元,我確實難於接受。”
薪金多少應該市場說了算
也有很多大學應屆畢業生問我:“你覺得我們剛工作時應該有一個工資標準嗎?”我說:“標準就是市場背後無形的手,也就是市場規律,讓市場來決定!”
是的,工資水平應該由市場來決定。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政府已經製定了最低工資標準,我認為不要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就是合理的。原因很簡單,你憑什麼值那麼多錢?求職者們問過自己嗎?如果僅僅是因為讀過大學,有各種各樣的文憑,那沒有文憑沒有讀過大學的能人們一樣有意見。有文憑不等於有能力,這已是公認。如果求職者沒有能力,那麼作為資方的單位為什麼要支付高於市場價的工資呢?資本的本質就是創造更多的效益,你不能創造更多的效益,他就有權不用你。這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決定的,不因為人們的同情而有所改變。以前不值錢的技術工人,如今不是物以稀為貴,高工們價比博士生了嗎?低能的本科生的工資不如中專畢業的技工,這不就是明證嗎?事實證明,動手能力、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找工作也還是比較容易的。
大學生應該有職業規劃意識
事實證明,但凡畢業後順利就業,且待遇不錯的大學生在校期間都進行了良好的職業規劃,並積極參加各種與將來職業有關的實踐活動。在即將踏上工作崗位時,已經具備了從事這項工作的能力。
如同是北京某高校新聞係畢業的學生楊麗和朱丹,畢業後就遭遇到了迥然不同的境遇。楊麗從大一開始就加入校報做了我,積極進行校園采風,學習校報前輩的點滴經驗。並利用假期,隻身前往報業繁華之地——廣州,學習先進的新聞采寫技巧。其寫的新聞稿件經常被評為優秀稿件。其中有一次,還配合當地的新聞媒體做成了一篇具有轟動效應的報道。臨近畢業,在大小報刊發表文章300餘篇。畢業後,順利進入當地黨報機關做了我,薪金待遇1500元,享受各項福利保障。
而朱丹就沒有楊麗那麼幸運了,在校期間,學校、食堂、圖書館,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周而複始地複製著。雖然成績優秀,理論成績經常在班裏拿第一名。畢業後卻處處碰壁,用人單位兩句“有報社實習經驗嗎?”、“有文章發表嗎?”
就將朱丹硬生生頂了回來。畢業大半年了,還在晃蕩著。一紙高文憑和一張成績單隻不過是廢紙兩張。
因此,雖然現在就業形勢對應屆生十分不利,但應屆生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想拿到高工資,必須加強自身的能力,在能力與工資的天平中不斷強化自身,加重自己的砝碼。而對於目前還未畢業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應該有一種前瞻意識,利用假期多實踐,廣見聞,在將來的就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