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夏,某市一所中學下午放學時,正趕上下班高峰期,車輛川流不息,喇叭聲、自行車鈴聲此起彼伏。源源和其他同學一起等候在汽車站,準備乘車回家。
這時一輛公共汽車從遠處駛來,減速進入車站。沒等汽車停穩,幾名同學就擁向車門。源源站在最前一排,來不及躲閃,就被擠到汽車前輪下。一場災難就這樣釀成了:源源的左腳被軋成粉碎性骨折,住進了醫院。
其實這類事情本可以避免,家長和老師不止一次提醒學生,一定要有秩序地上下車,可有的學生認為這是小題大做。“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們應該從源源這次事故中吸取教訓。
對居住在城鎮的同學來說,乘公共汽車上學、外出購物或遊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同學每天將公共汽車作為代步工具。那麼,乘坐公共汽車應注意些什麼呢?
等車時,要站在車站裏,耐心排隊,不要急不可耐地站到馬路上,以免被經過的車輛所傷。要等車停穩了再上車,並注意先下後上,文明乘車,別一個勁兒地往上衝,以免被擠倒或掉下車去。
到了車上,如果沒有座位,要抓緊汽車上的欄杆。因為在都市的大街上,動不動就得刹車,不抓緊欄杆,刹車時就站立不穩,容易摔倒。如果身上帶了錢或其他貴重物品,要留心別讓小偷扒去。在車上,不要把手、頭伸出車窗。要站在離車門遠一點的地方,防止車門突然打開時掉下去。假如車子太擠必須站在車門旁,也應抓緊兩邊的扶手,不要扶著車門,不然車門打開時,你可能站立不穩,一下子撲出車外。
到站下車前,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坐過了站。要等車停穩了再下車,下車時要注意過往的車輛,別愣頭愣腦地往外衝,以免被撞。
汽車在高速行駛中如遇非常情況,司機會采取緊急刹車措施。乘客如沒有準備,就會出現磕傷、摔傷等情況。為避免發生此類傷害事故,同學們需要了解一些乘車時的自我保護常識。
除此之外,中小學生還應遵守以下幾點。
(1)乘坐公共汽車時,如沒有座位,可雙手握緊扶手,側向站立,雙腳自然分開。
(2)坐在座位上,也要精神集中,雙手扶住前排座位上的椅背。通常車子猛烈刹車時,人體會向前倒,這樣頭和臉就有撞到前排座椅靠背的危險。如雙手扶住前排座位的椅背,則可以大大減緩身體向前的衝擊力,同時對頭和臉部也可起到保護作用。
(3)如果汽車不幸翻倒或翻滾,不要死抓住汽車的某個部位,隻有抱頭縮身才是上策。
(4)臥車、微型客車前排座位都備有安全保險帶,如在這類位置乘車,不要怕麻煩,要自覺係上安全帶。
安全帶是人的“保命符”。國外許多汽車廠商曾做過“刹車試驗”和“碰撞試驗”。一部快速行駛的汽車,突然急刹車或對撞迎麵來車,坐在前座沒有係安全帶的假人立刻衝離座位,不是胸部猛撞汽車前台,就是頭部衝撞車前玻璃或車頂而破裂。但係安全帶的假人卻安然無恙或隻受輕傷。所以,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隻要汽車座位下備有安全帶,就一定要係好。
另外,中小學生在乘坐公共汽車時,要謹記一條,不可吃東西。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少年朋友在顛簸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津津有味地吃東西。其實,乘車吃東西是一種既不衛生也不文明的行為,還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會影響身體健康。
一般來說,公交車上、街道上是人群密集場所,空氣中分布著較多的病菌和其他對人有害的物質顆粒,容易汙染食物。乘車時難免與他人接觸,並碰摸車座、扶手等,如果用手拿食物吃,很容易把手上粘來的細菌、病毒弄到食物上,吃進肚裏。
病從口入,人吃了被細菌、病毒汙染的食物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在傳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發作的地方,外出乘車吃東西,很容易因食物被傳染性病毒汙染而被傳染上疾病。因此,青少年一定要克服乘車吃東西的不衛生習慣,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一心不可二用”。乘車時吃東西,迫使大腦神經係統既要指揮吃東西,又要管乘車,兩種活動互相影響,往往使得食物咀嚼不細,囫圇吞棗地下肚。同時也使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減少,並影響胃腸蠕動,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營養難以被人體吸收利用。可見,為了身體健康,少年朋友不要在車上吃東西。
乘車吃東西,稍有不慎還可能會發生意外。由於乘車、走路吃東西時,注意力不集中,加之身體隨車輛晃動而搖晃不穩,或者被行人碰撞,容易發生嗆食、咬舌或者食物誤入氣管,發生危險。
此外,乘車時吃東西,往往會影響到周圍的人。要麼食物氣味使別人難受,要麼食物會蹭到別人身上。這顯然很不禮貌,是不文明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