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許多夢想,也就是有許多的人生目標。這些目標的實現大多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否則就會成為泡影。因此人們期望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增值來支持自己達成心願,這確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人生過程。理財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憑借運氣,而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都可以掌握的一門學問。
錢少的時候,你可能會抱怨無財可理;錢多的時候,人們又覺得沒有時間去理財。有錢、無錢、錢多、錢少,都成了忽視理財的借口。理財並不是富人的專利。你的收入本來就勉強維持生計,除去開支所剩無幾,似乎無財可理,可是你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理財不但要開源,也要節流,錢少的人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塊錢,增加自己的投資知識,盡量獲得高回報率,使自己的財富增值。實際上,理財是一個觀念問題,是一種生活態度。
為什麼說理財是一種觀念呢?常言道:“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裏蘊涵著基本的理財觀念。有人可能會說:“我又掙不了多少錢,又有什麼財可理呢?”可是那些把企業做得井井有條的業界精英、腰纏萬貫的富家子弟,又有幾個會打理自己的個人財富呢?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即使是富有的人最後也會揮霍一空甚至窮困潦倒。投資銀行JP摩根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大部分超級富豪過去20年都不能守住巨額財富,“敗家率”達80%。有人把《福布斯》雜誌最新的全球400位首富排行榜與20年前的同一排行榜相比,結果發現,平均每5名榜上有名的超級富翁中,隻有1名能在榜上屹立不倒。富翁破產的原因,除了財富巨大增加了管理難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如何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上缺乏正確的理財方法,又不注意節約開支,隨意地揮霍,最後導致破產。
其次,理財是一種社會實踐,是一種人生過程,是一種生活方式。有了理財的意識,也要把這種意識投入到現實的理財生活中去,在理財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在理財生活中學習理財方法。理財策略之一就是越早越好。隻要你每日將10元錢放進瓶子內留著不用,一個月可儲存300元,每年可儲存3600元。倘若你繼續儲蓄,便會在277年後存100萬元了!不過,如果每年年底將這些存款用作投資,以過去30年美國S&P(標準普爾)500指數年平均報酬率12%計算,隻需31年你便可成為百萬富翁!
真正富有的人,除了擁有金錢上的財富外,還應擁有時間上、精神上的財富,他們應懂得利用自己的時間,去享受努力的成果。誰最懂得管理金錢,誰就是最富有的人。
最後,把以下幾句理財金語敬贈各位朋友:
人生需要規劃,錢財需要打理!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會使用每一元錢!
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美麗而快樂!
不會因為沒有錢而不快樂!
也不會因為有了錢而不快樂!
通過正確的個人理財規劃能使我們擁有一個高品質的、自由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