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處於一團雜亂無緒的狀態中時,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秩序。著名詩人波浦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秩序,是天國的第一條法規。”
賓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斯托克博士,曾在美國醫藥學會全國大會上宣讀過一篇論文——“生理疾病所引起的心理並發症”。在那篇論文裏,斯托克博士在一項“病人心理狀況研究”的題目下,列出的其中一項就是:
“一種必要或是不得不做的感覺,好像必須要做完的事情,永遠也做不完。”
當我們麵對這種混亂的情況時,保持冷靜並仔細分析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把事情的輕重緩急列出個進度表,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這樣我們就可以每時每刻集中精力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商業及電腦巨子羅斯·佩羅說:“凡是優秀的、值得稱道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處在刀刃上,要不斷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鋒利。”羅斯認識到,人們確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後,不等於事情就會自動辦得好。我們也許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把這些重要的事情做好。但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是,要始終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處理方方麵麵的事情時,大多數人是根據事情的緊迫感,而不是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的。我們通常認為每件事情都是一樣的,我們隻願意去做那些能使我們高興的事情,而不管這些事情有多麼不重要或多麼不緊急。然而,懂得生活的人不是這樣做事,他們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
伯利恒鋼鐵公司總裁查理斯·舒瓦普曾會見效率專家艾維·裏。會見時,艾維·裏說能夠幫助舒瓦普把他的鋼鐵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承認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實上公司不盡如人意。他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管理知識,而是更多的行動。舒瓦普對艾維·裏說:“應該做什麼,我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訴我如何更好地執行計劃,我聽你的。在合理的範圍內價錢由你定。”
艾維·裏說可以在10分鍾內給舒瓦普一樣東西,這樣東西能使他公司的業績提高至少50%。然後他遞給舒瓦普一張空白紙,說道:“在這張紙上寫下你明大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然後用數字標明每件事情對於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次序。”這花了舒瓦普大約5分鍾的時間,接著,艾維·裏說道:“現在把這張紙放進口袋。明大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紙條拿出來,做第一項。不要看其他的,隻看第一項。著手辦第一件事情,直到它完成為止。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第二項,第三項……直到你下班為止。如果你隻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緊,因為你總是做著最重要的事情。”
艾維·裏最後說道:“你每一天都要這樣做。當你對這種方法的價值深信不疑之後,叫你公司的人也這樣做。這個試驗你愛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後給我寄張支票過來,你認為值多少就給我多少。”
整個會見曆時不到半個小時,然而幾個星期之後,舒瓦普給艾維·裏寄去一張2.5萬元的支票,還有一封信。信上說從錢的觀點來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一課。
然而,幾年之後。這個當年不為人所知的小鋼鐵廠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獨立鋼鐵廠,其中艾維·裏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沒。
當然,我們有時候不可能總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決定做事的先後次序。可是按計劃做事,絕對要比隨興所欲去做事要好得多。
如果蕭伯納沒有堅持該先做的事情就先做的這個原則的話,他也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作家,而一輩子隻是一個銀行出納員了。他擬定計劃,每天一定要寫一頁紙這個計劃使他每天一頁地持續寫了九年,雖然在這九年裏他一共隻得了三十幾塊美金。就連漂流在荒島上的魯賓遜,也定出每天每一個鍾點應該做什麼事的計劃。
有秩序地生活,會使我們擺脫煩躁雜亂的感覺,跳出無緒的生活,使我們看到自己的宏圖,達到我們的目標。
警戒壞習慣
一個人的習慣,往往是別人都知道,而自己卻是唯一不知道的人。
大自然利用慣性定律,維持宇宙萬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小至原子的排列組合,大至星球的運行;一年四季、疾病與健康。生和死,形成井然有序的係統。
一粒橡籽可以長成橡樹,一粒鬆子萌芽會長成鬆樹。大自然從來就不會出差錯,讓橡子長出鬆樹,或是讓鬆子長成橡樹。這些都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事實。然而我們卻不容易看出來是一種力量造就了它們。同樣的力量,使我們養成了習慣之後就不再改變。造物者隻讓人類有權利依照自己的欲望,養成適當的習慣。
有個時期,美國第一富豪蓋蒂的香煙抽得很凶,有一天,他度假開車經過法國,那天正好下著大雨,地麵特別泥濘,開了好幾個鍾頭的車子之後,他在一個小城裏的旅館過夜。吃過晚飯後他回到自己的房裏,很快便入睡了。
蓋蒂清晨兩點鍾醒來,想抽一支煙,打開燈,他自然地伸手去找他睡前放在桌上的那包煙,發現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尋衣服口袋,結果毫無所獲。他又搜索他的行李,希望在其中一個箱子裏能發現他無意中留下的一包煙,結果他又失望了。他知道旅館的酒吧和餐廳早就關門了,心想,這時候要把不耐煩的門房叫過來,太不堪設想了。他唯一能得到香煙的辦法是穿上衣服,走到火車站,但它至少在六條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