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決定是,逼有苗氏的這個女子回到有苗氏,以免影響其他的進行,其他的事,倒都好辦了。
伯夷明白大禹的用意,他也不願意和三苗的後人再有任何來往,炎帝之族的幾場大禍都與三苗之族有關,但這個族群對他來說是惹不起也躲不過。
讓有苗氏的女子還家,無疑是最好的辦法,這點他比大禹顯得更為積極。
伯夷公開召見那女子:“前日事務煩雜,未能及時相見,有苗氏與我古族曾多有交往,喜憂參半,今禹王征討三苗,天下皆知,我為四嶽之首,實難違背。我已年邁,長齊為我長孫,如今已然長成,我有意傳四嶽之主的位與他。我知長齊心疼你非常,亦知你決意跟隨他之難。今日之事,最為難者非你我,而是長齊。”
那女子因生在漾水之畔,其父因喜歡漾柔波漣漪之形,便為其起名為若央(與漾同音),若央答道:“我隨長齊而來,為眾甫倍添操心,令長齊若煩憂,若央亦知,若央年少,思量不足,若甫有所知,請告與若央,定仔細聽從。”
伯夷輕笑緩語道“孩子,我知世間有情愛之理,亦知離別之苦,更知生計之艱。然世有千人,必有一愛,世有百人,必有一和,世有十人 ,必有離別,若央可知?“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伯夷說,我知道這世間有非常美好的愛情,有自己喜歡的愛人,但孩子你不知道,一千個異性中,肯定會有一個人是你的愛人。世上一百個人中,你肯定能找到一個和你過日子的人,世上你認識的十個人中,肯定有一個將來注定要和你分別,斷了音訊的。這都是世間的常事,若央,你怎麼看?
若央道:伯甫年長識廣,心胸自是開闊,若央自小依隨父母兄長及眾姐妹,除此之外別無可親近之人,伯甫為四嶽之長,有容萬人之量,若央拙陋,心胸之中,除了長齊,已無空餘,又何能容得他人。
對伯甫您來說,天下廣野,是因有了四嶽萬民,對若央而言,世間方寸,卻唯有長齊。您為尊長,望能體諒我的無知,在你的腳下,容我與長齊尊長護幼。
伯夷歎道:長齊現年少,心中自有你一人,來日他做了四嶽之主,怎能心中亦有你一人?長齊注定達濟四嶽蒼生,尊效於禹王,你可曾想過?
不等若央答複,長齊行至伯夷身前,急言道,長齊有眾般兄弟,四嶽之主,可另選他人,然若央世間卻隻有一人,我又怎能錯過——-
沒等長齊說完,伯夷嗬道,住口!四嶽之主,豈是兒戲,容得了你推三擋四。
伯夷又轉頭和顏悅色地對若央說到,若央依你看,此事該當如何解決?
“若按若央之意,自是要長齊相伴,但我族與軒轅黃帝之後世代交惡,我亦自知不可,前幾日我與思齊商定,我願說服父兄,放棄有苗氏身份,改名換姓,隻求您能容納。”
“你父兄如何依得?”
“若是不依,若央將以死相告“若央話還沒說完,長齊插話到“我與若央已商量好了,若是不依,我亦放棄四嶽之主的位置,若是爺爺您還是不肯依,我願從此放棄呂姓,被呂國驅逐—–”
伯夷一氣之下,下令將二人全都綁了起來,關入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