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性格解析30(1 / 3)

日本學習強國的簡史 中日在諸多方麵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過去,一提起日本,國人既心痛又敬佩,但要提到借鑒日本,國人大多會感到拉不下臉麵。除了國仇家恨和感情因素,還有國土、人口、資源、曆史和地理等方麵的因素。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中國和日本都是引進的西方軍艦和武器裝備,北洋水師的軍事力量本強於日本的海上軍事力量。然而,中日甲午海戰中國輸得一塌糊塗。為什麼?中國輸了軍事管理和軍事精神。北洋的將領將買炮彈的錢都貪了,整天和女人搞在一起,將小老婆接在軍營附近,中國能不輸麼?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更是幾無還手之力,而日本則勇往直前,勢如破竹。中國輸的不光是軍備,更重要的是輸了民族精神。

現在,大多數網友不會因為中國GDP總量即將超過日本而沾沾自喜,相反,許多網友表現出了超常的理智。

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據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在2010年第二季度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官方證實了這一消息。日本第二季度的GDP總值為1.28萬億美元,中國的二季度GDP為1.33萬億美元。鑒於日本的季度GDP增長率僅為0.4%,且全年的增長率預計更低,中國全年GDP超過日本應該沒有懸念。

對於仍然處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從未享有過的地位,在帶來勝利的喜悅之際,也應該給我們帶來思考。

過去20多年特別是最近10多年中,中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日本卻陷於停滯甚至負增長的泥潭。麵對中國蒸蒸日上,日本似乎走下坡路的趨勢,某些人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一個“幻覺”:中國即將超越日本。在中國,有少數熱血青年正日益表現得對日本滿不在乎,根本不需要把日本看在眼裏。更有一些中國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認為,中國已經要引領全球,成為超級大國了。

盲目樂觀者看到的是GDP總量,理智者看到的是人均GDP和其他指標。

盲目樂觀者所標榜的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反映了部分中國人缺乏理性、好大喜功的虛榮心。1932年,曾經留學於日本的魯迅在北平輔仁大學的講演中這樣談到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區別,他說:“日本人太認真,中國人太不認真。中國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掛就算成功了。日本則不然,他們不像中國這樣隻是做戲似的。(略)這樣不認真的同認真的碰到一起,倒黴是必然的。”[李兆忠著:《暖昧的日本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頁。]

不管我們認為我們跑在了日本的前麵,還是依然遠遠地跟在日本的後麵,反正我們是最相近的競爭對手,至少我們是恩怨交結的近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日本,我們有必要認真審視,以便在人均GDP和其他指標方麵逐漸全麵超越日本。

第一,我們要意識到,中國與日本仍然存在諸多方麵的差距。

第二,我們要敢於正麵評價日本人的進取精神,才能更好地“師夷長技以製夷”。

從大部分網友的評論來看,大部分中國人的心態是理智的,很少有沉醉在GDP總量的光環裏。

大部分中國人雖然對日本充滿複雜的情感,但是,在大部分中國人會在心裏承認,中國與日本依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有網友認為應該:“實事求是,承認差距,努力追趕。”這其實代表了大部網友的心聲。

那麼,中國和日本都有哪些差距呢?

從諸多指標看,中日兩國的差距依然十分懸殊,在許多方麵中國要趕上日本,不僅非常遙遠而且困難重重。中日兩國的差距,中國真正的狀況值得國人警省,而不能再陷於自欺欺人的幻覺之中不可自拔。

中國正在快速崛起。這是事實。不過我們應該看到中日之間的差距。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指出:“我們一定要承認,這隻是量的超過,並不是質的超過,不管是技術、產品還是競爭力,我們各方麵的發展還是粗放的,而日本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發展階段,它已經到了後工業經濟時代,而我們還在重工業經濟時代,所以我想從質量上是不可比的,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差距。”

有分析人士認為,不應單單以GDP數據誇大中日實力對比的變化,更不應對此過分樂觀乃至盲目。GDP自然是衡量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絕非唯一的重要指標。就綜合國力而言,GDP更是一個相對片麵的指標。中國GDP超過日本並不意味著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全麵轉變,它隻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而在人均GDP等諸多領域,中國依然大大落後於日本。

日本自1968年以來一直占據著GDP第二的位置。

從基本數據來看。中國的國土麵積是960萬平方公裏,人口13億。日本的國土麵積是37.8萬平方公裏,人口1.3億。中國國土麵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雖然在2010年第二季度GDP總量上,中國超過了日本,然而,中國人均GDP為大約3600美元,不到日本美國的十分之一、法國英國的六分之一。

從經濟結構上比較:1975年,日本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率首次超過50%,標誌著日本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逐步進入了服務業為中心的“後工業化”時代。2003年,中國重工業增長超過輕工業4個百分點,重工業的投資開始進入旺盛期。舉國上下為中國經濟進入“重化工業”階段歡欣鼓舞不已。然而,中國人很少知道,早在1955年日本就進入到了重化工業的高度加工階段,並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經濟過渡。僅從工業結構上看,中國大約隻相當於日本40年前的水平。中國目前的增長動力主要是來自於“世界工廠”的牽引。中國要趕上日本至少還有幾十年的路要走,而且接下來會越走越艱難,能源問題、環保問題、勞工問題、市場問題都會困擾中國。

日本的人均資源很貧乏,但日本人懂得通過優秀的工業揚長避短。中國也是人均資源不豐富的國家,中國的煤炭隻能用40年(還是按現在可開采量計算),石油隻能用15年!但中國單位GDP的能耗則是日本的7倍!

2010年8月17日,中國外交部政策司參讚、文稿辦主任朱宏海從多個方麵分析了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屬性:從GDP看,按照2010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數據,中國200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僅為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劃入下中等收入國家之列。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2008年人均GDP排名105位,同樣屬於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之列;從經濟發展布局看,結構性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平衡,中國在第一、二產業集中了過多的勞動力資源,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2008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15,高於法國、瑞士、美國,也高於羅馬尼亞、印度和馬來西亞等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從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係看,中國公共福利事業仍有待發展和完善,公共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社會保障任務艱巨,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達886萬人,超過澳大利亞人口的1/3。60歲以上老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實;從貿易結構看,中國仍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出口中消耗資源和人力的貨物貿易比重大,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服務貿易比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