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跨越無數世紀的相遇——海底史前文明之謎(1 / 1)

小問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原本神秘的百慕大海域,又發生了一件更為神秘的故事:人們已在百慕大海區的大洋底下相繼發現了愈來愈多的史前文明遺跡。人們在驚歎的同時,創立了潛水考古學,希望能彙聚更多的積極力量來幫助揭開這一謎團。麵對這一奇特海域發現的奇特文明遺跡,考古學家、探險家等驚訝不已,即使學富五車的人,也無法解釋那些在海底默默無語的古文明。那麼,人們是如何發現這些被海水淹沒的城市的呢?這些城市又有哪些有特色的建築?專家們對所發現的城市的有哪些不解爭論?

最早發現百慕大海域史前文明的是20世紀中期。1967年,仿佛是上帝的安排,一位美國飛行員羅伯爾·布盧斯和助手駕機在百慕大海區的巴哈巴群島一帶低空飛行,偶然發現了那裏的海底史前文明。他們在無意之中於比米尼島水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物體,盡管他們是有經驗的探險家,但是還一時無法確定這神秘的物體。所以,他們馬上把這一發現拍攝下來,交給耶魯大學的瓦朗丁教授,期望有著專業研究的專家能夠解釋他們遇到的這一難題,也可以消除心中的困惑。教授看到照片後,對他們的發現表示十分感興趣,於是提出組織一個在比米尼島與周圍島嶼進行水下研究的考察組。

第二年8月,隨著調研經費和人力資源的大量投入,考察組一行在比米尼島水域的考古工作很快就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相繼有了一係列前所未有的寶貴發現。專家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興趣,隨即就對所得的可貴發現開展了一係列研究。在比米尼島水下,有著巨大的石頭建築群。從整體上看來,它們結構嚴密,規模宏大,形狀變化多端。大石牆長達1600米,由長4.5米、寬6米、高3米的大石塊砌底,每塊大石至少重25噸。細心的專家還發現當時的人們儼然是富有激情的藝術家,連街道都是用長方形或多邊形的石頭排列出各種圖案花樣砌成的。更令人稱奇的是,一座高42米、每邊長54米的平頂金字塔,沉睡在近400米的水下。另外還發現有碼頭、港口設備遺跡和大理石的雕像。這顯然是曾經存在於陸地上的城市。嚴謹的專家根據巴哈巴群島附近海底石灰岩的分析,再次證明了它們在1.2萬年前曾存在於空氣之中,確證了推論的正確。這與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寫的“大西國”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有相同之處,讓許多人把這一史前文明與大西洲聯在了一起。當然,這隻是一種觀點而已。可是,這些史前文明為什麼會沉睡在洋底,是誰締造了這麼輝煌的文明,人類還是不得而知。

不僅如此,人們在古巴島大陸架水域也發現了麵積約5萬平方米的“水底石頭城”,建築群內的多種建築都是用石頭雕砌而成,甚至連棺材也是,簡直是個名副其實的石頭世界。相信潛水員們遊走在這座遍布古老的貝殼化石的城市裏,也是別有一番情趣的。

此外,在墨西哥、洪都拉斯沿岸,都發現有石頭堤圍延伸入海,消失於洋底。在希斯班尼俄拉海底,發現大石屋多幢,其中最大的一幢寬70米、高25米。在安得羅斯島附近的海麵下,還有一座相當古老的寺廟殘址,其寬度為25米,長度為30米。

圍繞以百慕大海區為中心的種種史前文明遺跡的論說,科學家們見解不一。有的認為百慕大海域及至遼闊的大西洋中,確有可能隱藏著沉淪的“亞特蘭蒂斯古陸”。但有的一些學者則不以為然,他們覺得這很可能是專家們的一種誤認。因為人們曆代提到的可能會成為“大西國”的沉淪水域已達上百處之多,也許柏拉圖說的“西海”不是大西洋而是地中海。

目前,學者們可能還在爭論不休,但毫無疑問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考古學的不斷發展,這些曾經被海水淹沒的城市又再一次地浮出了水麵。這好像是相隔了無數個世紀的浪漫相遇。人們漫步在沙灘上,曾經被遺落的關於這些古老城市的記憶仿佛是貝殼一般,又一次地被重新拾起……

“小檔案”

在百慕大海域最激動人心的發現,莫過於1978年對海下巨型金字塔的發現了。當時,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此地域附近考察,也許是機緣所致,由於天氣的突變,人們隻好潛入海裏,希望能借此躲避可能帶來的種種不測。當潛入100米深處時,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它有兩個大洞,十分神奇,吞吐著海水,但又瞬時恢複了平靜。為了進一步搞清楚它的情況,美國一批科學家再次前往此地域調查。他們通過動用先進的設備進行探測後發現,坐落在洋底的金字塔高200米,塔尖距海麵100米,塔的每邊長300米,建築年代約比埃及金塔還早7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