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來自神仙的“預言”——滄海桑田(2 / 2)

事物都有兩麵性,都是發展變化的。滄海變成桑田,桑田也能變成滄海。

大約3000萬年前,廣東地區的海岸線距現在海岸線的500千米以外,也就是整個珠江口盆地是大陸一部分,盆地內地勢平坦,河流縱橫,還有一個巨大的湖泊。到了距今1000萬年前,海水大規模向北移動,把整個盆地都淹沒了。到了200萬年前,第四紀時,才大致有了今天的海岸線。原來的桑田變成了今天的滄海。

海洋會變為陸地,陸地會變為海洋。這種“滄桑之變”是發生在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盡管人類常常會發出許多感歎,可這是地球自己的事兒。因為地球內部的物質總在不停的運動著,因此會促使地殼發生變動,有時上升,有時下降。挨近大陸邊緣的海水比較淺,如果地殼上升,海底便會露出,而成為陸地;相反,海邊的陸地下沉,便會變為海洋。有時海底發生火山噴發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脈、火山,它們如果露出海麵,也會成為陸地。

滄海桑田,是地球老人玩的魔術,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當我們沐浴著海風,踏著沙沙作響的海灘,遙想當年也許這裏正是寂寞的海底世界;遠眺汪洋大海,歲推月移,說不定那裏有朝一日也會成為人類漫步的沙灘,我們一定會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小檔案”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灣波佐奧利城附近的淺海邊,至今還殘存著三根高大的大理石柱。每根石柱中間都如“百孔千瘡”一般,而它的上一截和下一截,卻保存得比較完整。原來,這三根柱子是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時代建築物留下的遺跡。當時這一帶的地殼在緩慢上升,到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建築被毀,隻殘留下三根大理石柱,基部被火山灰埋沒了3.6米,剩下的8.7米一段露在外麵。公元4世紀以來的1000多年中,地殼慢慢下沉,海水淹沒了石柱的大部分,露出海麵隻有6米了。那浸泡在海水中的一截,長約2.7米,在海水中被牡蠣等剝蝕得百孔千瘡;它下麵的一截由於火山灰的掩埋,沒有受到剝蝕。到了18世紀中期,這裏的地殼又徐徐上升,整個石柱又升出海麵。20世紀初,地殼再次下沉,平均每年下沉7毫米。20世紀以來,下沉速度加快了,平均每年下沉2厘米以上……2000多年來,這三根石柱經曆了幾度滄桑: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它成了地質史中滄桑巨變的“活”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