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1 / 1)

《道德經》第三章雲: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好了堂主人今譯之曰:

不崇尚資財,就可以使老百姓不競爭;不珍愛難以得到的東西,就可以使老百姓不偷盜;不讓老百姓發現他們想做的事而生出欲望,就可以使老百姓不作亂。所以聖人統治老百姓的方法是:掏空他們的心靈使之思想單純,滿足他們的食物使之肚腹充實,摧殘他們的情感使之意誌薄弱,鍛煉他們的身體使之體格健壯。使老百姓長期處於沒有知覺和欲望的狀態,讓那些想有所作為的聰明人也因得不到響應而不敢動手。順從自然去做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弱肉強食和勝者為王是動物界的普遍規則,動物們之所以爭強好勝是要獲得一種特權。對於一般動物來說這特權體現在對食物的優先享用和對異性的盡可能多的占有上。據說這種規則的合理性在於有利於實現優勝劣汰,因此動物的進化是以犧牲弱者為代價來換取的,這實在是一個很殘酷的過程。

人作為動物的一種,在其還沒有成為人之前一定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則來生活的。但當人獲得了智慧而成為了高級動物之後就不同了。雖然還是要弱肉強食,但人的強與弱已不是體現在體力上而是體現在智力上,即誰更為聰明一些誰就是強者,就可以食弱,誰更愚蠢一些誰就會淪為弱者,就要被強者所食;雖然這高與低也並不是天壤之別。雖然還是要有個王,但那王自然也就不再是體力上的勝者而是在智力上的勝者——或被一些喜歡捧臭腳者稱之為聖人。

“聖者,無所不通也”,因此也可以理解成是擁有更高一級智慧也即所謂的得道之人,與神的不可理解似乎是隻有一步之遙了。因此,聖人在智慧之上便又獲得了一種更為高貴的品質即德,可以犧牲自己來成全眾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人們對這樣的“聖者”是希望其越多越好的,但可惜的是也許要幾代人才能等來一個,而且還未必能稱王,因為還沒等到這樣的真聖者出現,世界已成偽聖者們的家天下了。

在真正的聖王到來之前,所謂的“王者”其實都是一些靠著投機取巧或老謀深算獲得王位的偽聖者。財富和權力都掌握在了他們的手裏,這時候他們所想的就隻有如何能讓自己的地位永久。他們回想自己上來的過程不過是比他人更聰明了一些而已,因此要想讓自己的地位永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人都變成傻子。於是就有了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的“愚民”政策。主意是由比他們更高的高人給他們出的,目的無非是要從他們豐盛的“人肉筵席”上分出一杯羹來。

他們或許也曾“尚賢”,但“堯幽囚,舜野死”的經曆讓他們害怕,不僅會因此過早地失去到手的權力,而且還會不得好死;他們或許也曾“貴難得之貨”即抓物質文明,但狼多肉少的現實讓他們害怕,不僅已占有的財富要轉移到他人的手裏去,連那些專屬於自己的女人也保不住;他們或許也曾想過要“見可欲”,即以民為本搞民主,讓每個人都有當家做主的機會,但那豈不是要來一個“天翻地覆”,鬧出大亂子嗎?

於是還是“愚民”的好。當老百姓個個成了牛馬和豬狗,就是有一兩個猴子跳出來也成不了事的,因為沒有供其展示絕技的舞台。於是他們便可“無為而無不治”,並將手中的權力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世界便也因此而既不是勝者為王又不是聖者為王,而是偽聖者們的家天下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造反者接二連三地來了。他們大多是一些窮得不能再窮的窮人,本來都是甘於做牛馬的愚昧者,但當那些偽聖者把他們逼迫到想做豬狗都不成了的時候,他們便不得不揭竿而起了。其中自有所謂“智者”們的應時而動,便一次又一次地摧毀了偽聖者們的美夢。

到了今天,幾乎已是所有的人都成了智者,他們將聯合起來做這世界的主人。真正的聖者將會被推舉出來,但所做的卻是為他們來服務,就如同是他們公共的仆人一樣。

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還在於在這些事情的處理上已經不分男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