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八章雲: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好了堂主人今譯之曰:
那永恒的道德被廢棄了,才有了這狹隘的仁義;有限的智慧出現了,才有了過度的虛偽;家庭失去了和睦,才有了恭順的孝子;國家發生了混亂,才有了耿介的忠臣。
喜新厭舊不是好詞兒,用在人身上卻是再合適不過,雖然誰都不願承認,事實上又都是那麼想和那麼做的。這其實也許是人的一種本能,正是靠著這種本能,人才從萬物的群體中走出來成為人——所謂萬物之靈,並一直走到了今天,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文明,輝煌又燦爛。
但也正如物體運動既有慣性也有惰性(大概是由於摩擦造成的),所以人在逐新的過程中也會偶爾地回一下頭,或者幹脆掉過頭來朝著相反的方向跑幾步,還或者就像跳舞似的轉上一兩個圈兒以尋求一種眩暈的感覺。那感覺的確是很美妙的,如果真的是在跳舞,也不妨就多轉上幾圈兒,隻要不像轉磨磨兒的小孩子被眩暈得摔倒了就好。這也就是所謂的懷舊情感,據說在當今的中產階級圈子裏是很時尚的。在當今中國,所謂的中產階級,其實也不過就是一些比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小市民再強一些的人群,用更好聽一點的詞兒就姑且算是小康階層吧。
將這種懷舊情感表達得最為淋漓盡致的要算是同學會了。尤其是小學中學同學的聚會,彼此之間或許都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不見了,這一見自然是百感交集;但有時也似乎並沒有那麼複雜,因為這聚會充其量也不過一個半天,是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心中的感受都訴說清楚的。於是大家都表現出一種天真爛漫的樣子,彼此之間都隻說一些美好的事,至於那些曾經發生過的諸多不愉快就且當都沒有發生過好了。於是大家便共同地擁有了一個美好的過去,還會說要是能回到從前該多好,因為誰都知道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比懷舊更高級一些的是懷古,但這該是一些文人雅士的專利,近年來流行在文藝界的新古典主義可為其代表。他們提出的口號是“恪守傳統,回歸古典”,與主張不要傳統、一味創新的“當代藝術”相反對。來追捧他們的或許也正是所謂的中產階級,比起那些小康階層的人們來也許更有錢,其中的一些富商或高官或許已經超出了中產階級的範疇。也有將新古典主義的口號喊成“崇尚傳統,回歸自然”的,這也就將新古典主義的主張哲學化了。《道德經》也自然便成了新古典主義者的法寶。
對自然的回歸正是《道德經》的主旨。人好不容易才從自然中逃出來,為什麼又一定要返回去呢?人之所以成為了人就是因為有了智慧,因為有了智慧才有了理性,因為有了理性才可以辯別真假、善惡和美醜,才可以不完全憑著本能和情性去生活,怎麼可以再拋棄智慧這寶物回到那非人的自然中去呢?而且《道德經》讓我們回歸的自然如果是隻有真善美的世界固然是再好不過了,但如果隻是一個無所謂真善美的世界,那就無異於要讓我們再像野獸一樣的去生活了,因為那一定是一個真善美與假醜惡的雜燴。看一看螳螂怎麼吃掉自己的配偶或鱷魚怎麼吃掉自己的孩子,就可以知道那是怎樣的一種狀態了,無論是誰看了都會不寒而栗的。
當然或許玄機全在那個“大”字上,即在人還沒有獲得智慧之前,即便存在著假醜惡也隻是小的,而大的假醜惡的出現正是人獲得了智慧之後的產物。但人在發展了假醜惡的同時卻也發展了真善美,而大的真善美也正是在與大的假醜惡的對抗中顯現出來的,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那假醜惡正是培養真善美的土壤。或許有一天人會將一切假醜惡都清除掉實現真善美的無土栽培,但那也一定是要有賴於人類智慧之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並別無他法可想。至於由於人有了智慧而造成的“六親不和”和“國家昏亂”則正促成了新的家庭和國家的產生,並由此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家庭和國家是早晚要消失的,由此而生的所謂“孝慈”和“忠臣”也就和著它們的對立麵一起而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或被更為高級的東西取代,但這也還是要依賴於人類智慧的進一步發展。不是據說人類的大腦還有一半以上未被利用上嗎,那如何盡快地將其利用起來,或許才是當務之急呢!
崇道的人總愛將道比成母親,還來不來就要回去。有的是要回到母親或許還未冰冷的懷裏去重溫一下兒時的舊夢以修複在生活中爭權奪利時造成的創傷,有的是要到母親或許還未幹癟的乳房中找一些奶吃來補充能量以便為了所謂的什麼複興去貢獻力量,有的甚至還更進一步要鑽回到母親或許還未絕經的子宮裏去再做一回皇帝,這在潛意識的層麵都可以用精神分析學中的“戀母情結”一詞來解釋。隻要心意是真的,母親或許也不會拒絕;否則,就構成了對母親的極大汙辱,還是不要那樣去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