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寫作本書的起因是寫它的前一部書《好了堂隨筆》,其中許多文章是批判新古典主義的。寫的過程中發現新古典主義正是將《道德經》作為其理論基礎的,所以便起了要掘一掘其祖墳的念頭。先是東挖一鍁、西挖一鏟,然後才逐漸地聯結起來。先是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後來才又加進今譯,但到了也沒有去注和解。原因很簡單:我隻想將傳統的理解拿來批而並不想再為其改頭換麵或還其什麼本來麵目;那樣的事,對於我並沒有什麼意義,還是留給別人去做的好。

一批道,就有人認為我是儒或釋,其實我什麼都不是而隻是一個現代的人,也就是我自己。我的名片上印著一句話:儒釋道做友,詩書畫為家。將道放在儒與釋之後隻是遵從了說法上的習慣,其實在這三家中我平時倒是更偏愛這道的;但偏愛並不是信,不過是經常地用它來自慰一下。明知道是在自我欺騙,但為了一時的舒服也隻好這樣自慰下去;但隻要一有可能,也就將其直扔到腦後邊去了。另外這道還給了我許多藝術創作的靈感,像那釋一樣,讓我創作出了許多帶有神秘色彩的美術作品;但我又經常是在說著反話的。許多人聽不出來竟將我的藝術歸到佛家和道家中去了,我便也順勢將我的藝術稱之為神秘主義,但與那道和釋並不是同路的東西。儒、釋、道,它們都隻是我的朋友而已。

本人從小就養成了孤僻的性格,如果不是為了維持生計和推進事業是隻願在書齋與畫室之間走動的。更因為不喜歡恭維他人所以朋友也幾乎沒有。為了逃離這困境就拿起筆來批評,為的是給自己樹幾個敵人來化解這寂寞。一開始時也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後來才集中在幾個點上。這對《道德經》的批判算得上是選擇到一個大點了,其他的都在那《好了堂隨筆》裏。隻是因為有的似乎有一些尖銳了,所以出版上市也許還要更晚一些。感謝網絡,使它們中的大部分已經並不隻是被鎖在抽屜裏了。

書中所引《道德經》原文出自由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老子譯注》,與其他版本有出入是正常的;譯文也是在該書譯文的基礎上加工整理出來的,與現在許多的新解有很大不同也是自然的。其實,我的所謂批判或隻是對傳統理解的批判,與《道德經》本身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這部書也許會給我帶來更多的敵人,那正是我的所求;但以不要罵我為好,因為我也和傳言中魯迅一樣是會“睚眥必報”的。

2009年5月18日孫更俊於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