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禮記》中的“禮”思想(1 / 3)

崔大華指出,大體上說,《禮記》是秦漢之際和漢代初期儒家學者的著述;唐代“十二經”出現時,確立了其作為儒家經典的學術地位[]。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戰爭更為頻繁,無序的社會現實更加激發了思想家們探求有序社會的激情,儒家的思想家們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積極探求禮對於個人和社會所具有的規範作用[]。潘斌則認為,《禮記》是一部先秦到秦漢時期的禮學資料彙編。此書的內容比較博雜,更多的是對禮學所進行的通論,這也是《禮記》一書的精義之所在[]。從古至今,很多學者曾對《禮記》中的禮進行過有益的探討,獲得了不少卓見。本節主要從禮之功能和適用範圍進行探討。

(一)《禮記》“禮”之功能崔大華指出,《禮記》中的“禮”具有多方麵的功能。第一、具有比“成人”更多的社會功能,是社會生活方方麵麵從天道人情、仁義製度到養生送死、事鬼敬神的共同原則。第二、“禮”最主要的社會功能是維持、保護社會倫理、政治製度的穩定。第三、“禮”這種社會功能具有某種工具性質,是“君之大柄”[]。崔先生的分析是十分深入的,但不全麵。關於禮之功能,在《禮記》中有記載: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悖逆矣。致讓,以去爭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禮也,雖有奇邪,而不治者則微矣。(《禮記·祭義》)天下禮的功用有五種,一是使人們回報上天不忘根本;二是使人們去進行祭祀而與鬼神溝通。三是使民眾和睦,財用豐足。四是使世間裁決得宜,治惡懲惡。五使人們謙讓,回報上天,可以使本始厚重,溝通鬼神,可以尊重上神,財用豐足,可以確立綱紀,放行道義,這樣就會使上下不悖。能兼合這五個方麵去治理天下的禮,即使還會有奇異邪惡而不服從管理的,那也是很少的了(參文白十三經)。

如果不講禮,禍亂就會產生。如: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禮記·經解》)禮是用來禁止禍亂產生的,就像河堤阻止洪水橫溢。因此如果認為河堤沒有用了,並且損壞它,就必定有洪水來損壞他的產業。如果認為禮儀是毫無用處的,那麼就必定會有無限的動亂禍患(參文白十三經)。

1.禮顯示秩序的等級與區別禮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標誌。如: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人與禽獸之所以有別,是因為人習得了禮,人而有禮。在《禮記》作者看來,這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別。

“禮”能區別親疏,因此能顯示出事物上的異同來。如: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君與臣、上級與下級、父親與兒子、兄與弟,這些都需要“禮”來加以顯示。

子雲:“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禮記·坊居》)孔子說,禮是用來明析嫌疑,辨別隱微的,是用來作為民眾的防範的,所以貴賤有等級,衣服有差別,朝廷上有位次,那麼民眾就會有所謙讓。潘斌說得極為精彩:《禮記》在荀子的基礎之上對禮和法的關係作了進一步的探討,從而建立起一套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秩序學說,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這句評論對《禮記》中的禮來說是十分到位而又精確的。

2.禮是治國安邦的手段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禮記·禮運》小康社會是這樣的:天子諸侯的子弟世代承襲,要合於禮。用禮儀來建立綱紀,使君臣關係正常,使父子關係純厚,使兄弟關係和睦,使夫妻關係和諧。禹湯等六位聖賢,恪守禮製,用禮來表彰人民做對的事,用禮來成全人民講信用的事情,用禮來樹立愛的法則,用禮來提倡謙讓等[]。以此可見,禮在小康社會中顯得是那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