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既涵蓋世界觀、價值觀、倫理觀與創造力,也包括知識體係和生活方式。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大力推進國學教育,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把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從而形成強大的文化支撐力,使中華民族更加挺起自己的脊梁,百折不撓、眾誌成城、發奮圖強、勇往直前!

延續五千年的道德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而又龐雜,既有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等優秀道德品格的內容,也存在諸多糟粕。如,建立在唯心曆史觀基礎之上的“性善論”

違背了人的道德起源的本質規律;“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教化背離了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能需求;“三綱”倫理絞殺了人性對民主、自由、平等人倫關係的正當要求。儒家道德倡導對皇權的忠誠、對夫權專製的強化、對女性屈從和貞操的奴化教義,都是必須批判、摒棄的糟粕,而儒家強調的以德立身、以德興國的思想以及諸多的倫理道德規範,迄今仍有現實價值。人無德不立,家無德不寧,業無德不興,國無德不強。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的今天,需要對傳統倫理道德文化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現代化改造與完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時代精神,使其與當代社會實現緊密結合。

商代有“六德”:知、仁、聖、義、忠、和。春秋時期,列國紛爭,戰亂不斷。管仲提出“禮、義、廉、恥”為國之四維;孔子強調“仁、孝、悌、忠、信、智、勇、義”;孟子突出“仁、義、禮、智”四端;董仲舒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五常之道;宋代形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老八德;孫中山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20字公民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製、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其中對公民道德層麵的要求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據此,提出中華十德:忠、孝、仁、智、信、禮、義、勤、勇、廉。

踐行忠德,要忠心愛國、忠於職守、忠於家庭,以忠心愛國為核心。踐行孝德,要孝親諫親、善悌友朋、敬老尊師,以孝親諫親為核心。踐行仁德,要仁愛憫人、仁善助人、仁和容人,以仁愛憫人為核心。踐行智德,要明辨是非、修身立德,求真求實、學不造假,學以立誌、學貴有恒,以明辨是非、修身立德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