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印象
2005年6月,餘慶縣政府組團前往廣西南寧參加“2005中國(南寧)東南亞糧農產品、綠色食品展覽會暨糧農加工技術設備展示會”。會議曆時一個星期。
東南亞各國主管糧食工作的高級官員、各國經營糧食流通的企業家、國內各加工技術設備廠家、廣西壯族自治區主管農業的領導及行業主管部門的領導出席了開幕式。隨後的幾天是參觀考察、業務洽談。
完成這次參會任務後,餘慶代表團前往越南。6月12日早上從南寧出發,晚上住越南的下龍灣,6月13日上午坐遊船,遊覽觀光下龍灣。下龍灣是越南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推出的全國最著名的旅遊勝地,相當於我國海南省的亞龍灣景區,這裏每天接待從中國來的上萬遊客,旅遊收入是當地政府主要的經濟支柱產業。遊覽了下龍灣,午餐後前往河內,約5點過鍾到達河內,趁天沒黑,就去參觀了胡誌明廣場、人民大會堂、胡誌明墓、月牙湖等市區景觀,晚上住河內,6月14日早餐後,從河內出發回南寧。
在越南三天二晚的行程,時間非常短暫,對越南隻是一個直觀表麵的感受,要詳盡的敘述越南的發展,這點時間是遠遠不夠的,但盡管時間短,印象還是較深的:越南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他以中國為榜樣,搞改革開放,至今已有17年了。17年來,據導遊講他們發展還是很快的,對外開放,首先是發展旅遊業、對外貿易業。旅遊業主要向中國遊客開放,到越南旅遊的,百分之九十是中國人,中國人給越南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中資企業在越南很多,像TCL王牌彩電,在越南的入戶率是遍及城鄉,很受該國百姓的鍾愛……
在越南我們住的是三星級酒店,但實際水平還不如我們的鄉鎮招待所,設施簡陋,衛生條件較差。越南有人口8000多萬,我估計發展水平是我們國家80年代中期的發展水平,整個基礎設施相當落後,全國最好的公路是從涼山省到河內的這條公路,都是為發展旅遊業而新修的,標準還達不到我國的二級路,但沿途我們看到的農民修的房子非常有特色,家家門麵大約隻有4—5米,是全框架陽台式的設計,裝修得非常漂亮、典雅、別致。家家戶戶在陽台上都種植了很多花草,每棟房子的二樓都有一個小花園。我們問導遊:每家的房子為什麼都設計成全框架的大陽台?導遊說:越南很熱,這些居民都要在陽台上過夜的,房屋是因此而設計的……
在河內,我們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川流不息的摩托車,在市內大街小巷就像蜘蛛網一樣,而且很少有交通事故發生,可見河內的市民駕車技術之精湛。市內300多萬人,大概就有300萬輛摩托車(兒童除外),這裏簡直就是摩托車的海洋,這一景觀恐怕是全世界少有;其次河內市民戴綠帽子,是愛國的象征;第三是女人都用帕子蒙著臉,據說是防曬設施,這裏紫外線輻射較強。這些都是在河內市區看到的景觀。從表麵上看,越南的發展還是比較緩慢,首先是河內的交通,長期這樣下去,是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試想,這些摩托車換成小轎車,道路交通首先就不適應,現在的越南隻有少數單位和政府才有轎車,據導遊講,越南的國情是國窮民富,從我們看到的情況大概是真實的。
此次越南之行,隻是大概直觀的感受。我期待著再過些年,有機會再次踏上越南這片改革熱土,欣賞旖旎的越南風光……
2007年6月21日稿
後記
對話曆史、自然與朋友
我常常與我同齡的朋友說:就我們這一代人而言,農村娃,在那個無醫療保障,又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農村極度貧困,物資奇缺的年代,能夠活下來,都算是蒼天有眼了。
我是幸運的,活下來了,並一路走了過來。1961年10月,出生於貴州省餘慶縣敖溪區什字公社美麗大隊馬桑坡生產隊。大約在5歲時,到鳳岡縣琊川區大都公社三合大隊新民生產隊(小地名岩頭寨),跟隨伯父、伯母生活,從此離開親生父母,開始了自己別樣的人生旅途。1979年鳳岡縣琊川中學畢業,同年參加工作,先後在鳳岡縣大都完小,餘慶縣勝利中學任教,1990年底轉行參加行政工作,曆任餘慶縣敖溪區區公所秘書、辦公室主任、共青團敖溪區委書記,撤並建後曆任餘慶縣敖溪鎮黨政辦公室主任、黨委副書記,關興鎮黨委書記,餘慶縣農業局局長,餘慶縣農業辦公室主任,現任餘慶縣政協副主席,縣委統戰部部長。
我的文學夢,緣於上世紀70年代末。
那時,整個華廈大地,處處生機盎然,激情迸發,尤其是文藝戰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數個文學社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在歌聲嘹亮的校園,我所任教的鳳岡縣大都完小那時辦有戴帽初中,在該校任教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有二十多位,隨時代潮流,幾位雅趣相投的愛好者,辦起了自己的文學社,取名“大都鄉文化生活聯會小溪文學社”,辦了一張文藝小報,名曰《小溪》,第一、二期是鋼板刻印的。這張小報雖然麵世了,但看上去總覺得不順眼,於是大家又坐下來協商解決辦法。協商的結果,決定鉛印。鉛印當然好,可錢從哪裏來?每月32.5元的工資顯然是不能的,唯一的辦法隻有去貸款,辦報紙的一共4人,當即就去大都信用社貸款4000元,每人的頭上是1000元。有了這筆貸款,到湄潭印刷出版了兩期。鉛字印刷了,發到讀者手中,反響特別好,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那時讀者很多,作者也多,我負責稿件的來往處理,每一位來稿作者的稿件,刊用的或不刊用的都要書麵回複,很多時候,夜很深了都還在伏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