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半麵牆(1 / 1)

一麵牆,不,是半麵牆,立在村口的田裏,像個大大的“品”字。

牆基是石頭壘成,上麵砌著方磚,年深月久,磚麵起了苔,青色的、褐色的,像一個老人臉上的斑。

牆頭有藤蔓垂下,還有一些草本植物,說不上名字。

牆的兩端有更多的草本植物,那些小東西原本在地上,某個春天,在風的唆使下頑性大發,踩著兩端的磚階,攀上去。有的一口氣攀到頂上,生了根;有的就在磚階上停下來,落坐,閑閑地開著花,結著種籽。

牆後不遠有一棵老楓香樹,樹身半扭,一隻手臂舉起,高高的,遠看像個單人旁。

單人旁形的樹站在品形的牆邊,不就是“人品”二字嗎?想到這,覺得很有意思。

這半麵牆立在村口的田裏,除了給老楓香樹做伴,是沒有什麼用的,多年來也沒有人去推倒它,好像它就應該在那裏。沒有用的東西也是值得尊重的,除非它自己塌下來。

立在村口的半麵牆有什麼來曆?過去曾是什麼呢?有可能是土地廟吧,或者過路亭,或者碓屋。我童年生活過的那個村子,村口就曾有個碓屋,現在還在,空在那裏,再也沒有人進去碓米粉了,多年前,村裏人就改用機器碾粉。

這半麵牆在古老的村口立著,是很適宜的,與它周圍的山野也很融洽,甚至是美的——遺址的殘缺美。

就像一台不再走動的老座鍾,時間在半麵牆上早已停止,但它仍是有生命的——隱藏在內部的、寂靜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