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種植農作物的人來說,蟲害是他們比較頭痛的問題之一。自古以來,農民們就嚐試著用殺蟲劑和蟲害作鬥爭。如今,化學殺蟲劑已經成了不可替代的存在。
發現藥劑
1939年,瑞士的保羅·米勒發現,一種叫做“DDT”的化學藥品擁有較強的殺蟲效果。因此,瑞士的人們開始使用DDT防治科羅拉多土豆甲蟲,也用它來消滅傳播瘧疾的蚊子。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DDT在防備害蟲所帶來的疾病方麵,也有不少功勞。
DDT簡介
DDT最先是在1874年被分離出來的,這是一種濃烈的持續長久的毒藥。隨著它的廣泛使用,害蟲逐漸產生了一種對它的耐藥性。到了20世紀50年代,人們要再想達到之前的殺蟲目的,這種藥的用量就必須加大到雙倍才可以。
危險預警
1962年,美國的蕾切爾·卡遜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高度懷疑:DDT進入食物鏈,最終會在動物體內富集,例如在遊隼、禿頭鷹和魚鷹這些鳥類中富集。由於氯化烴會幹擾鳥類鈣的代謝,致使其生殖功能紊亂,結果導致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類接近滅絕。
連環災難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DDT不但非常難降解,還會在動物脂肪內蓄積,甚至連南極企鵝的血液中也檢測出了DDT。使用DDT的實踐表明,化學殺蟲劑盡管威力很大,但當它們進入食物鏈時就會是危險的。
忙碌辦公
你一定在電視中看到過穿梭於辦公室之間的忙碌職員:他們要麼就是坐在電腦前“劈裏啪啦”地飛速敲打著鍵盤,要麼就是往返於傳真機和複印機之間不停地獲取資料,還有的隻需要拿出簽字筆附上大名即可……如此的高效工作流程,當然也不是自古就有的。從原始的簡單工作到今天的忙碌辦公,或許,中間的推動劑正是辦公用具的發明。
知識小筆記
DDT是一種容易溶於人體脂肪,並能在其中長期積累的有毒人造有機物。如今,它已經被證實會擾亂生物的荷爾蒙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