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用肉眼看慣了這個世界的時候,顯微鏡這項偉大的發明卻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它能夠在瞬息之間將人類的視野拓展到毫末之間,透過薄薄的鏡片,那些微妙的景觀便從此展開了與人類對話的曆程。
顯微鏡誕生
1590年,荷蘭人劄恰裏·詹森發現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用銅管和兩塊鏡片組在一起看文字,字體就會變大。於是,他開始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麵的研製。不久,一架由一個雙凸透鏡和一個雙凹透鏡組成的儀器誕生了。它的放大率遠遠高於放大鏡,因此人們將它稱作顯微鏡。
初窺微生物世界
1675年,荷蘭人列文虎克磨製出一種放大率超過了200倍的顯微鏡。他用它來觀察一滴積貯的雨水,卻驚奇地發現其中有許多活動著的小生物,這便是人類第一次見到的微生物世界。通過列文虎克的不斷改進,人們擁有了觀測效果更為理想的光學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1931年,德國的恩斯特·魯斯卡發現:當電子束通過一個磁場時,就會像光通過透鏡一樣將物體放大。於是,他和諾爾開始用電子束和聚焦線圈進行實驗,來研究磁場線圈對電子束的效應理論。1933年底,魯斯卡終於製造出了一台超級顯微鏡,放大倍數高達12000倍。
兩種模式
目前,最常用的電子顯微鏡有兩種:一種是通用式電子顯微鏡,用電子槍發射電子束,穿過試樣,經過電子透鏡放大,在熒光屏上顯示出放大的像;另一種則是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用電子束在試樣上進行逐點掃描,然後用電視原理進行放大成像,顯示在電視顯像管上。
知識小筆記
161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國的開普勒在研究望遠鏡的同時,改變了物鏡和目鏡之間的距離,從而得出了合理的顯微鏡光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