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夜論喪忌(1 / 2)

第24回夜論喪忌

王義豪一時還無法適應這種幾乎近似原始部落生活狀態。但他知道,自己從現在起必須去適應,要認真的領會和學習這個時期古人們的智慧和經驗。他向伊尼薩要了一根鬆樹明子仔細的觀看著。鬆樹明子是紅鬆材質、油脂飽滿的木材。紅鬆樹幹年輪的結合處存有一層層的紅色油脂,這油脂浸透的木材,透明鋥亮,溫度一高,就溢出來,粘粘的。它的味道很清香,鬆香的原料就是這鬆樹明子的油脂。紅色的油脂極好燃燒,而且一塊不大的鬆樹明子可以燃燒好長時間。他知道紅鬆是東北小興安嶺獨有的樹種,被稱為中國的國鬆,在後世紅鬆的資源也接近枯竭。

王義豪看著手中燃燒的鬆樹明子,不由的想起電影《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山裏點燈,山外點明子,給三爺拜壽”的台詞。沒想到以後自己也要“山裏點燈,山外點明子”以此為燈了,心裏難免一陣心酸。

正當王義豪拿著明子在那發呆時,伊安布素拿來了一大皮袋的茅草風風火火的走了進來,掏出裏麵的茅草,散在門口左右兩邊,然後又把門左邊的一卷毛皮打開,鋪在了這些茅草上。

王義豪看著幾張不大的獸皮,根本就不夠兩個人的鋪蓋。他連忙把獸皮全部拿到了伊尼薩所在的右邊,指著放在門左邊的那卷棉門簾子說:“伊大爺,你年齡大了,多鋪蓋點,我有這個呢。”,隨後自己把這個用於廠房冬季防寒的近4米長、2米寬的的棉門簾折成三層,鋪在了厚厚柔軟的茅草上。

他坐在自己鋪好的床鋪上感到很滿意,隨時撿起了幾根茅草,用手揉了揉,很柔軟,他就著火光仔細的觀看才發現這不是一般的茅草,而是和人參,貂皮齊名的東北三件寶之一的烏拉草。

一般的現代人對烏拉草知道的已經不多了,更不要說看到過了。烏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細長,綠色,一簇簇叢生,花穗綠褐色。但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象羊胡子,樣子在普通不過的貌不驚人的小草,這種小草確有著良好的保暖防寒的功能。

在東北地區漫長的冬季裏,氣溫很低,最低可達攝氏零下四、五十度。防寒是東北人麵臨的一個大問題。尤其是冬季每天在野外勞作的人們,穿一般的棉鞋是難以禦寒的。他曾聽老人說過,過去,一般東北山裏的老百姓穿的都是用獸皮做成的皮烏拉,在皮烏拉裏絮上用木棒捶打過的這種韌性極好,又柔軟又暖和,吸水性又好的茅草,就是再冷的天也會不凍腳,因此得名為烏拉草。烏拉草是過去東北山裏人冬季裏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們便到山上去割烏拉草,曬幹存放好,冬天時絮到鞋裏,避免腳生凍瘡。現在這些古代的東北人已經奢侈到用烏拉草絮床了。

做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王義豪雖然說不出為什麼烏拉草會有如此非凡的保暖作用,但烏拉草這一無可比擬的禦寒功能,他小時候是曾經體會過的。他想這種小草也是自己今後不可缺少的必備物質。自己以後也要多儲存這些在後世已經很難見到的烏拉草,那樣自己就不用擔心凍腳了。

王義豪把自己的挎包摘了下來,放在了自己和“牆”之間,又把自己的大衣脫了下來疊好,放在了和趙大虎之間當枕頭。隨後坐在火塘邊上和伊尼薩及伊安布素兄弟倆說出了自己明天的要安葬李部長的事情。

他詢問了一些有關這個時代東北人也辦喪事的形式和禁忌,他就此了解到,這個時期東北人辦喪事的形式有土葬,風葬。對於土葬王義豪是了解的,但對於這個時期所流行風葬,又稱“露天葬”知之甚少。

據伊尼薩的介紹,這時東北的風葬主要形式是樹葬,多為遊獵部落所采用。

樹葬的儀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後先要用冰雪水或泉水,給死者沐浴淨身,再剝取樺樹皮縫製一個棺材。也可用粗圓木,對半劈開,把中膛挖空,然後將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圓木內。死者裝殮後,就要選擇4棵等距距離的鬆樹,在離地麵高約2米左右的地方,將這4棵樹幹砍斷,在砍斷的樹幹上端搭建一個平台,把棺材放在平台上,屍體的頭要朝西南。如果沒有條件作棺材,就把屍體放在上麵,再覆蓋上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