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回新居——逸龍閣
王義豪領著3個“民工”抗著打到了獵物,回到“工地”,已經快到12點了。王義豪對二拐子說:“伊師傅,讓大家先休息一會兒,尤其是你,天沒亮就上山了。先把麅子收拾出一隻,你生火,我去取個桶,準備做中午飯。”
“不行!不行!這可使不得!”二拐子連忙擺手,十分嚴肅的說:“小王爺,你可以自己吃你打來的麅子,其他人不行。部落裏所有人所獲到吃的,用的必須交給部落,由部落一同分配,一同享用。不能吃獨食,這是部落的規矩。部落裏的人,誰也不能壞了這個規矩。否則將被清除部落,死後不得進部落的祖墳地。”
王義豪這兩天已經多多少少的感受到了這個原始公社的社會形態,一切歸部落所有。但沒想到是這麼的嚴格,部落裏的人們會如此認真自覺的執行這一規則。看起來自己還真得好好的考慮一下,是否適應這個原始公社這種狀態.......
他知道這種原始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物質還不豐富,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必須相互的依存才能生存的條件之下的社會形態,是和生產力的水平相適應的。可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公共財富的增加,公社有了大量的剩餘財富人們是不是還會這樣呢?是不是一些掌握這些剩餘財富的人就會利用人民給予他們的權利,想方設法的去竊取和無償的占有這些大家共用的財產呢?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自己來到這個時代之前,所處的社會不正是在“私有化”的旗幟下,正在這樣的做嗎?
人是可以共苦,因為在困難的時候,人需要相互的支持。一旦苦盡甜來,人們就想把更多的多餘公有財富占為己有,尤其是那些掌握絕對權力的人們,並把這份公有財富想方設法的傳給自己的後代。
有多少人能夠一起分享,一起奮鬥得來的勝利成果呢?鳳毛麟角。這個問題太複雜。還是留著自己消愁解悶、慢慢的去想吧。王義豪想,自己現在還是遵守這個部落的遊戲規則,把自己在這個時代所獲得的財富歸部落“全民所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吧。
王義豪想到這,點了點頭同意了二拐子的意見:“那好吧,把這三隻麅子抗到山下去,全部的交給部落吧。”
經過5天的緊張的施工,一間以東西兩側兩塊靠近山崖的巨石天然圍成凹型為主體的一座南北長10米,東西寬7米,集庫房兼值班室、臥室、辦公室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前居後庫的建築完工了。
從建築美學來講,這座建築除了粗獷以外,沒有任何美而言。整個建築的頂蓋呈東高西低,這是由作為東西兩麵牆壁的兩塊巨石的天然高矮相差一米所決定的。這樣在建築的頂蓋形成了東西相差一米的坡度,便於雨水迅速的排掉。整個建築是以碗口粗的木排為上蓋,在上麵鋪上一層樺樹皮之後用近半米厚的泥土夯實,在夯實的泥土上,象鋪設油氈紙一樣鋪上一層樺樹皮。
終於有了一個能把從後世所帶來的物質全都安置在一起的庫房和一個屬於自己和趙大虎獨立的生存空間了。王義豪看著這個帶有原始的粗獷而又十分結實的房子鬆了一口氣。他為這個不大的建築起了一個很大氣的名字——逸龍閣。
為此這個做為部落冬季營地的小山坳也有了自己的名字——逸龍山莊。
王義豪和二拐子等4人,把剩下的298箱7.62子彈和兩挺56式班用機槍安置在那間寬5米,深4米,高3米5,有20平方米的凹型庫房內。
對自己設計的這個從外部上看十分醜陋,但結構十分堅固集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築。王義豪還是非常滿意的,在這種條件下,用這麼短的時間,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建造出這樣的一個建築也實屬不易。在兩塊巨石和山崖之間的夾縫中建成的庫房外麵,搭建了一間全部由100毫米左右粗的樹幹建成的小木屋,屋裏麵用含有草根和茅草的泥巴把樹幹之間的空隙填滿抹平,又鋪上樺樹皮做為房子的內飾牆麵。
在小木屋的東麵靠近巨石旁邊開了一扇門,整個建築的合頁,全部是用二拐子視為寶貝的百煉鋼精心打製的。進門後左轉是一間2米5寬的南北走向的走廊兼廚房,建這個走廊王義豪是有多重目的,一方麵是因為臥室的保暖需要,另一方麵是為了隔斷做飯取暖時爐灶的明火,使之不至於威脅到庫房裏的彈藥安全;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人不能直接衝進臥室和庫房,會在通過走廊時,為在臥室裏的人留出幾秒鍾做出反應的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