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回授人以漁
王義豪為了改變部落傳統單一的狩獵方式,他還教會了這個部落人們捕魚。他領著幾個人,帶著樹棍一端裝有用8號線製成帶有倒戧刺的魚叉,在靈河寬闊的冰麵上,先用十字鎬先鑿了幾口冰眼,然後每個人手持一杆魚叉守侯在冰眼旁邊。
那些久避冰層下的魚由於冬季水下缺氧,一條條搖頭擺尾、晃晃悠悠的衝著透出天光,有著充分的氧氣的冰眼遊過來。冰眼中呈現出一片黝藍色的魚脊背和不斷張合的魚嘴。守候在冰眼旁邊的人,隻要把手中的魚叉向水裏快速的一戳,就能戳上一條魚或兩條魚來。然後往冰麵上一甩,魚在冰麵上跳動幾下就不動了。
如此簡單容易就可以得到食物,這讓部落裏的人們興奮不已,部落的婦女和孩子們拉著按小王爺設計製造的木爬犁,歡天喜地的把在冰麵上的一條條魚撿到爬犁上的樺樹皮簍裏,一車一車的拉回部落。
每天黃昏時刻,部落的人們在靈河邊上燃起篝火,人們在魚身上撒上點鹽,把個頭太大個的魚切成段,用樹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轉著。很快,烤魚的香味就飄散出來了。人們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烤魚,一麵嘶嘶溜溜邊喝著熱氣騰騰的鮮魚湯,其樂融融。
為了擴大部落的漁業生產,王義豪和趙大虎商量,決定先把他們家底裏的那2根長25米,直徑15毫米,用來劃車的尼龍繩其中的一根拿出來,拆成單股的尼龍線,用這些0.35的單股尼龍絲線,編成網目尺寸60毫米的單層漁網。以後隨著部落繅絲製線技術的提高,再用柞蠶絲製成絲線,編製更多的漁網。
說是這樣說,可是漁網也不是想編就編的。為了研究如何編製漁網,王義豪和趙大虎還真的研究和好一陣子。王義豪先根據兩個人所大概了解織網的情況,知道編織漁網要有一個梭子,於是他用子彈包裝箱的木板作了一個外形酷似81式刺刀一樣的梭子,把前麵部分鏤空中間留一個“舌頭”用來引線,之後在舌頭兩邊的凹槽中纏上編網用的尼龍絲線。
梭子做完了線也纏好了,可是網目的大下得有個東西來控製啊。於是他又用木板做了用來控製網目大小長方型木塊。
編漁網需要有個東西來固定漁網,他找了一個木棍用來做為固定編織魚網的工具。編織漁網的工具全了。可是怎麼編織呢?總不能說有兩根打毛衣的針,你就會打毛衣吧。
這活兩個人是誰也沒幹過。沒幹過不要緊,但人怕逼,需要是最後的老師,慢慢的琢磨吧。
王義豪開始嚐試打固定結,他用了幾種方法試了幾次,都沒成功,最後他把尼龍絲線套在木棍上,先打一個死結,再打一個活結,最後再打上8字結。ok!第一個固定結終於結成了。接著把用來控製網目大小的長方型木塊放置在木棍下麵,把尼龍絲線由木塊的前向後繞置到木棍後麵,再往木棍前方與木棍打一個活結後,將尼龍絲線往下拉至木塊上方用手固定。梭子穿過網目中間,再打上一個活結後,下拉尼龍絲線固定綁緊,第一個網目編成了。持續重複此步驟就可以編織魚網了。
實踐出真知,就這麼簡單點事,幾乎整整用掉了自己2天的時間。王義豪鬆了一口氣,在心裏暗自想道。好了,明天就可以把這種5分鍾就可以學會的方法教給李秀娘帶領部落裏的那夥老娘們了。
王義豪告訴部落裏的這些婦女編織漁網的要領,梭子纏上魚線,盡量多纏一點,避免魚網上未完成,魚線就已經沒有了。編織由左至右,編織時需用力拉扯魚線,使繩結牢靠不鬆脫。
有了漁網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魚,這激發廣大婦女同誌們的積極性。以婦女為主的“捕魚隊”所獲得的食物量幾乎占居了部落總的食物獲取量的一半,婦女終於頂起了半邊天。
部落的食物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充足,部落的人們現在才感到,一日三餐,有稀有幹,兩頓山珍,一頓河鮮。生活原來是這樣的美好,人是可以這樣無憂無慮的活著。
竟管他們每天依然的忙碌著,但他們那千百年來沉睡的心靈已被小王爺輕輕的敲醒。他們累著,並快樂著。他們唱著從小王爺那裏學來的:“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無限好囉喂,甜蜜的歌兒,甜蜜的歌兒飛滿天囉喂,工業農業手牽手齊向前囉喂,我們的明天,我們的明天比呀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