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天然水泥(1 / 2)

第59回天然水泥

王義豪對於“工業”方麵的建設也沒有放鬆,他一直在想,到了夏天,雨水就多了,目前建在露天的那個作坊肯定不行了。必須抓緊蓋一間象點樣的加工車間。

他在指揮“春耕”生產的同時,帶著二拐子師徒5人和通訊員虎賁,接著逸龍閣東牆,沿著山崖建蓋了一間長30米、寬7米的一個工棚,兼做車庫和加工車間。

解放141的主車和準備改裝的拖車仍放在工棚裏,在工棚中安置了一個4米長、1米5寬的用樹幹做成的極其笨重工作台,但工作台的台麵是極其平整的。上麵放著一個作為基準麵的小鑄鐵平台,這個重300公斤的小鑄鐵平台的毛坯件是用近一噸的魚幹和一個二拐子很熟悉的一個較大的鐵匠作坊換來的。台麵是王義豪和二拐子扁鏟和磨石以及自己製作平麵刮刀,以汽車拱板的側麵為平尺,汽車發動機的缸蓋為基準麵,一點點的研出來的。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平台,王義豪之所以花這麼大的本錢和功夫製作這個平台。因為這是一個基準,沒有一個基準平麵,一切零件都失去了“平、垂直以及各種角度”的標準。沒有了這個標準一切機械加工都無從談起。

工作台擺著幾個劃線盤,東麵安裝了兩個以千斤頂為鎖緊機構的台虎鉗,在兩個台虎鉗之間擺放著一個準備裝著錘子、銼刀等一類零星工具的一個工具箱。

在工棚的南麵的半截柵欄邊上,埋了幾根粗樹樁,在樹樁上安放著一些王義豪設計,和二拐子精心研究製造的以手搖腳蹬為動力的沙輪、和兩台手搖鑽等一些手動機械加工裝置。

工棚裏有一個王義豪設計的外形有點象葫蘆,用於煆燒和回火的窯式鍛工爐。在爐膛的膛壁間安裝了兩個對角分布的錐形送風風口,並設有兩個送風的大風匣,以解決鍛工爐配風不均勻和木炭的燃燒不充分的問題,提高木炭的燃燒效率。並在爐膛上麵修了一個穹頂火焰罩和煙筒,以和減少工作場地的煙霧和粉塵,保持爐溫。

在工棚的東麵給二拐子一家和他的四個徒弟間壁出一個二間住房和一個兼做餐廳的廚房。一間供二拐子一家住,一間作為徒弟們的單身宿舍,他們成了部落裏最先住進“兩室一廳”房子的人。

這工棚建好後,大家喜笑顏開的把以前建在逸龍閣前麵的露天作坊搬到新“廠房”。

也就是這次搬家,王義豪有了一個驚天的發現,他終於發現了被他上次錯過的天然水泥。

說起來這次發現也帶有一點的偶然性,二拐子以前搭的鐵匠爐很簡單,就是用一些隨手驚可以撿到的石塊搭起一個四處都可以通風的八卦爐。由於這些石塊不是耐火材料,所以爐膛裏的石塊很大部分都被燒酥,燒粉。撤火後,爐子也就隨之倒塌了。如果下次再生火鍛鐵,就再找些石塊重新搭一個。

在這次搬家中挪動東西時,王義豪無意中站在一個鐵匠爐的廢墟上,發現腳下所踩踏的這個廢墟很結實。他蹲下來仔細的觀察,煆燒時被火燒後爐膛裏的灰又重新的凝固了起來。拿去一塊用手掰了掰,很堅硬。

他感到事情有些蹊蹺。這個爐子的廢墟自己踩踏過多次,每次都會被踩的稀裏嘩啦的,並揚起一些粉塵。怎麼下了一場雨後就又重新的凝固起來變硬了呢?難道這些石塊是用來製作水泥的原料。

他急忙又到另外兩個爐子的廢墟查看,也是如此。“我的天啊!水泥!的確是水泥。”王義豪抑製不住心中的激動,大喊著:“鐵錘,你過來!快過來!”

“啥事哦?師父。”二拐子急忙一瘸一拐的跑了過來,有些驚奇的問道。

“我問你,你搭爐子的這些石塊都是從哪檢來的?”

二拐子鬆了一口氣說:“師父,就從山崖下麵撿來的,咋的啦?。”

“走,我們再去檢幾塊。”王義豪問明白了情況後,轉身向山崖下麵走去。

他和二拐子又從山崖下撿了幾塊石頭拿到了新蓋的工棚,兩個人把這些石塊用錘子砸成象核桃那麼大小的塊。然後王義豪把這些石塊和木炭混在一起,放在鍛工爐內。告訴二拐子,馬上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