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培養幹部勤奮工作不為名利的好品質,在20世紀80年代,杜老就對年輕有為的幹部大膽提拔使用,在機關實行了給職務不給待遇,給任務不增工資的聘任製。當時,有好幾位年輕的同誌在局級崗位上任職,享受的是處級幹部待遇。杜老說,這叫大膽使用,慎重任命,實踐考察,可上可下。在杜主任的培育下,農研室不僅出了成果,也培養出了人才。當年的年輕人如今有好幾位在部級領導等重要崗位上任職。在杜老的心中並沒有對此感到欣喜。在一次座談會上,他說,“值得欣慰的是,在我們機關工作人員中至今未發現腐敗分子。”一語道明了杜老所關注的不是幹部擔任了多麼高的職務,首要的是廉潔奉公,不貪圖名利,品行端正。
三、生活儉樸,隨遇而安
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機關編製人數不多,但幹部結構明顯三多,即高級幹部多,曾在地方任過重要職務的多,高級知識分子、專家學者多。100多人的單位,有部長級幹部十來位、局級幹部幾十位;在職的副主任中有好幾位曾任過省長、省委書記、部長等。局外人會認為,這樣一個群體,這麼一個重要單位,工作生活條件一定不錯,其實不然。機關都擠在一座老式小樓裏辦公。絕大多樓同誌是兩人一間辦公室,而且僅有十多平方米,每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機關就一個大食堂,一個大餐廳(也是機關的大會議室),一律大鍋飯。在機關就餐的幾位部長級幹部和普通職工一樣自己拿著餐具到食堂買飯,相當儉樸。
杜老的辦公條件更使局外人難以想象。一個典型的北方農家小院,一座陳舊的老北京民居。室內除比別的室領導寬敞一點,多幾個沙發和書架外,一樣的舊桌椅,別無特殊之處。
杜老的衣著穿戴更是極為普通。如果不認識杜老的人,恐怕他站在你麵前也絕對猜不出這個衣著樸素的老人就是享譽中外、大名鼎鼎的杜潤生。如果有一天杜老穿上西服,打上領帶,就一定是有外事活動,這一點機關人人都能猜得出來。
四、胸懷坦蕩,善解民意
參加過農研室活動的大多數同誌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研究討論的氣氛相當寬鬆,可以廣開言路,各抒己見,充分發表意見。其實,寬鬆的不僅僅是討論業務工作,農研室內部的人員感受深刻的還有另一方麵,政治民主的氛圍也相當寬鬆。職工對機關內部建設有意見,有建議,可以及時提出,有話盡管大膽講,不用怕領導有成見,打擊報複,“給小鞋穿”。
機關寬鬆的民主氣氛,優良的民主作風是杜老以身作則帶出來的,是他耐心教育培養出來的。對於這一點,我在農研室機關黨委工作時有深刻感受。按照規定,機關領導班子每年都要召開民主生活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對此,各位領導都十分重視。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哪一位領導挑剔過群眾提意見的言詞,從來沒人計較過所提意見的準確度,都是主動從自身找原因,從思想深處作檢查。
杜老廣聽民意,求賢若渴,不恥下問,善於聽取各方意見,決策問題慎之又慎的作風,在“農口”有口皆碑,廣為讚頌。他特別重視來自基層的意見和建議。在農研室不少幹部知道杜老有個特點,對下邊送上來的調研報告、情況反映等文件,多數是從後邊往前看,因為文件的後邊通常寫的是意見、建議和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由此可見,他是多麼急於了解下邊的情況,多麼關心、重視解決實際問題。
杜老愛聽意見和建議,他也偏愛和重視培養那些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有獨立見解的幹部。在他的教育護持下,一大批年輕幹部脫穎而出,成為研究探索農村政策的骨幹力量,為推動農村改革作出了貢獻。
在他老人家98壽辰時,我衷心祝願這位忠於革命事業,勤奮耕耘的智慧老人健康長壽。
(本文作者係中央編譯局原副局長、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