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上黨磨難多(1)(2 / 3)

王四的小兒子名字最後一字是“安”。王□安生子兩人:捕全、小紅。捕全生子老僧、二僧,二僧生子海梅、海水;小紅即紅東家,生子明山、起山、僧富。僧富生子銀興、安書、牢則、虎則。王小紅住南號院。

後來,曾祖不幸亡故他鄉,生意隨之衰敗。隨父親在外的王小紅即我的祖父,從當學徒幹起,後來給嶺西村人陳紀興當了商鋪掌櫃。由於他為人誠實、辦事精幹而深得東家的賞識和倚重,陳家的生意全靠王小紅來做。陳紀興病故他鄉,王小紅扶柩歸葬故裏並妥善料理其後事。此後他就自己買賣,隻要在生意上賺下錢,也不忘老東家生前的知遇情誼,因此對其家人生活仍然予以照顧,生意上賺的錢情願將一半送予其子。

王小紅開油坊賺了錢,在家鄉一帶頗有名聲,人稱“紅東家”。他為人厚道,樂於接濟親友,也多行善事,凡村上修廟建寺需捐款,都慷慨布施。五集村維修玉皇廟時,他主動送上錢項;北大掌村“天下都城隍”廟重修時,他也及時布施以示虔敬。每次回家鄉,他都要按鄉俗,割六兩大肉前往燒香祭拜,祈求神明庇佑賜福。

紅東家先後娶妻三房。大婆生子明山,二婆生子起山,他們在老家過活。紅東家常年在外,晚年娶一房小妾,於光緒十七年(1891)正月二十一日生一子,取名叫僧富,小名叫富則(‘則’字在人名和稱呼時讀音dē——整理者注),即我的父親。富則二歲時,紅東家不幸病故。這時節山東義和團高舉“反清複明”大旗,各地掀起波瀾壯闊的反帝愛國運動,清廷先是鎮壓後是利用,天下亂了。其妾在外無依無靠,就攜子回到山西老家。富則母親是外來的,村上人欺生,她頗受白眼,六年後病故。富則有個姑姑,嫁在東火村,她看到九歲的侄子失去親人嗬護,一再強調要讓富則長大成人,於是給予多方關心照護。

富則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都已長大成人,有意分家各自過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二十九日,經本家族長王會昌、王石成、王捕全、王石熬、王小聚等五人主持,對祖父遺留的基業按鄉俗,分為3份,房屋:大哥分得堂樓7間;二哥分得西廂樓3間、西屋3間;小弟僧富分得東廂樓3間、東屋3間。田地:僧富分得10小塊坡地計14畝,其他財物沒有分得。

此後,僧富在兄長的條爐上幹活。隨著年齡增長,姑姑就張羅著給小侄娶媳婦,四處為侄子尋找合適的人。後來,聽說錄池村一家有個15歲女孩,叫李女則。其兄因家貧,想早點給妹子找個歸宿,因此一說即合。

銅錢二串賣身五集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女則即我的母親,精明能幹且有主見,過門後在種地之餘,與父親開起小釘爐。母親拉風箱,父親打鐵釘,然後將成品送往五集村“全泰號”商鋪。商鋪收購鐵釘到一定數量,就運往河南彰德府出售。父親後來與五集村開條鐵爐的張槽發相知,當無現錢買生鐵時,能得到賒銷的條鐵。

在貧瘠的土地上勞作,隻能是廣種薄收,交過稅糧後僅夠糊口。父母親由於農閑時堅持鍛打鐵釘掙些微利,勉強得以過活。

我是農曆五月二十日出生的,上麵有一個哥哥叫銀興,時已四歲。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福禍。這年天旱,春夏之際青黃不接,到秋天莊稼沒有收成,又遇上瘟病流行,窮人更難活命了。秋冬之際,父母都患了傷寒病,本家親戚不管不顧,連一合米也不給借,生死隻好聽天由命。

紫水村王家舊屋外祖母聞訊趕來探望,已是黃昏時分。她看到我母親用破布袋圍著腰抱著我在呻吟,父親躺在炕上昏迷不醒,哥哥餓得皮包骨頭爬在腳地揀爐井中的煤塊吃時,心酸得暗自流淚。晚上思前想後,總不能讓大人和孩子都有個三長兩短吧,最後有了個主意。第二天天不明,外祖母瞞著女兒和女婿,找到女婿本家的堂兄王和僧的母親,說:“大嫂,我閨女兩口病得不省人事,兩個孩子沒人管。你給想個辦法,把小的抱養給人家,給孩子找個活路,讓他去逃生吧。”

王和僧的母親很快回話說,她娘家五集村有個合適人家,就是她的表侄張槽發。外祖母聽了情況,認為這是戶好人家。張槽發是半農半工,靠鐵匠手藝掙錢,家境稍好,隻有一個女兒叫玉則,十歲了。妻子名叫牛招兄,已年逾30再未生育,近來正想抱養個男孩。

紫水和五集兩村是一山之隔,相距不過三裏路,加之,張槽發與我生父是相熟的同行鐵工,所以很快說定,將我抱了過去。當時過繼兒子也沒有寫什麼文書,張家給了藍布五尺、銅錢二串五百文的救濟,算作我賣姓的手續了。

後來生母病愈,不見小兒子,開始以為讓張家代養著,當知道真情後痛哭不已。

直到27年後的1943年冬,我到紫水村,在伯父王和僧的陪同下與生母正式相認。母親和著淚水講述了當年家中貧困,有病無醫,外婆為了大人小孩都有個活路,才舍小孩以救大人,把我賣到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