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麼了沒有?你們沒受過那種苦,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網友嗬嗬看了我寫的《別讓孩子寡才少藝過一生》一文後,怒氣衝衝地發給我一張紙條:“誰說2歲到6歲是孩子多種興趣培養的時期,就是你們這些宣傳,導致現在的家長跟風、攀比、虛榮。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麼了沒有?你們沒受過那種苦,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說實話,我被嚇了一跳,不知道嗬嗬是否因為我這篇倡導早教的文章,勾起被父母逼著學藝的痛苦經曆,才將滿腔的憤怒發給我,我很欣慰成為她鬱悶情緒的出口,但她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一些想法卻頗值得商榷,現就其疑問答複如下:
一、誰說2歲到6歲是孩子多種興趣培養的時期
嬰幼兒及童年期是人類大腦發育、語言習得、智力發展、個性形成和多種興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觀點不是某個人說的,而是被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理論及實驗證明了的。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倫茲因為“關鍵”期理論的提出榮獲諾貝爾獎;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B·布魯姆在其“布魯姆假說”中指出,“假如一個人到18歲時,智慧水平為100,那麼4歲時,可以達到50%”;德國洛赫特村牧師威特卡爾·威特堅持認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最終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取決於天賦的大小,關鍵決定於他從生下來到5到6歲時的教育”(0到5、6歲是兒童各項能力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中國那句古話:“三歲看到老”,看似荒唐,實則是關鍵期理論的雛形。
從轟動歐洲的天才卡爾·威特和哈佛女孩劉亦婷到多才多藝的林妙可;從引人深思的狼孩、羊孩到豬孩案例,源自現實生活的很多實例都從正反兩個方麵為上述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二、就是你們這些宣傳,導致現在的家長跟風、攀比、虛榮!你小時候你爸媽逼你學什麼了沒有
我承認我小時候父母沒逼我進過興趣班,學過鋼琴、舞蹈、書法和繪畫等各種才藝。不止是我,我的同齡人也大都沒有被家長逼著學藝的經曆,但我們的童年時光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度過的,那是物質和文化極度匱乏的年代,很多家庭都麵臨著孩子多、收入低、生活拮據的窘境。父母終日操勞,也僅僅能夠讓孩子填飽肚子,勉強有書讀而已。他們根本無力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早期教育,培養孩子多樣的興趣。
我不認為父母不逼著我們學東西是我們的幸運,在我看來,這是時代和家長素質的局限,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因為,成年後的我們正品嚐著早教缺失的苦果。就拿我來說,我接受過完整的本科教育,擁有副高職稱和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的資格證,但這樣的我卻不識譜,不會畫畫,不會舒展自如地舞蹈,不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