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經典之一,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奠基之作,也為後來的道教奉為理論圭臬,迄今為止一直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

《道德經》原稱《老子》,東漢班固《漢書·藝文誌》雲“《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始將《老子》與“經”連文;漢桓帝時的邊韶《老子銘》雲“見迫遺言,道德之經”,稍後的葛玄《老子序》雲“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已將“道德”二字與“經”聯係起來;魏晉時期的皇甫謐《高士傳·老子李耳》雲“作《道德經》五千餘言……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同時代的王弼則徑題所注《老子》為《老子道德經注》,自此以後《老子》也被稱為《道德經》。

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世莫知其所終。

以上司馬遷介紹了老子三方麵的情況,一是老子的籍貫、姓名、曾任官職;二是老子與孔子的交往,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孔子問禮於老子”;三是老子為尹喜寫了一部書,這部書分為上、下兩篇,論述的是道德方麵的內容,書的字數是五千多字。至此,《道德經》一書的作者,似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姓李名耳字聃、曾經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孔子見過的老子寫作了《道德經》這部書。

然而,我們繼續往下看,問題和麻煩就來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接下去說: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說著說著老子,怎麼又扯上了老萊子、太史儋?原來,究竟誰是老子?老子生活在什麼年代?是誰寫作了《道德經》這部書?生活於西漢的司馬遷也已經迷糊了,已經搞不太清楚了,所以他隻得數說兼存,而把疑難留給了後人。

司馬遷這一迷糊,不僅是誰寫作了《道德經》成了問題,還引發了老子究竟是誰,是哪個老子寫作了《道德經》,《道德經》究竟成書於什麼年代等一係列相關問題。從宋代的葉適到清代的汪中,已經對老子的身份提出過種種質疑。近代以來,梁啟超、馮友蘭、錢穆、胡適等眾多著名學者又開始就這些問題進行爭論。這類爭論的文章,多載於《古史辨》第四、六冊,字數達五十餘萬。但最終的結果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沒有說服誰,誰也很難說服誰。不過,在這場曠日持久、相持不下的爭論中,胡適先生曾說過一句頗為中肯的話,認定老子的年代要有確證,“在尋得這種證據之前,我們隻能延長偵察的時期,展緩判決的日子”。

幸運的是,考古果真發現了胡適先生所說的“證據”。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了《道德經》帛書兩種,其一用篆書抄寫,整理者命名為甲本;其一用隸書抄寫,整理者命名為乙本。甲本中不避劉邦的“邦”字,表明其抄成時間當在劉邦稱帝以前;乙本中不避“盈”字而避“邦”字,表明它抄成的時間在劉邦等皇帝之後、劉盈當皇帝之前。無獨有偶,帛書《道德經》發現二十年後的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又出土了一批《道德經》竹簡,其篇幅約等於帛書本和今本《道德經》的五分之二。根據竹簡的長短不同,整理者把它分作甲、乙、丙三組。郭店楚墓的時代大致在戰國中期偏晚,這表明至少在這之前已有若幹《道德經》中的章節流傳於世。

然而,帛書《道德經》、簡本《道德經》的出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重新認識老子及《道德經》提供了新的“證據”,但這些“證據”隻能幫助我們認識《道德經》成書的一個大略過程,認定《道德經》成書時間不晚於戰國中期,而依然無助於我們確認究竟誰是老子、老子生活在什麼年代、是誰寫作了《道德經》這些問題,又是幸運之中的遺憾。看來,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仍需繼續“延長偵察的時期”。

現在學術界的研究傾向於將老子其人與《道德經》其書分開來看,一般認為老子其人的時代較早,約生活於春秋末年;而《道德經》的最終成書時間較晚,約在戰國中期偏晚。

認為老子其人時代較早,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是主要證據。此事除上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外,《禮記》《莊子》《史記·孔子世家》中都有記載,漢代畫像石中也有大量反映。所以,孔子見過的那個老子應該是存在的,在時代上應該比孔子稍早一些。至於老萊子、太史儋與老子是什麼關係,李零先生認為,孔子見過的那個老子與老萊子是一個人,而與太史儋無關(李零《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這個觀點應該比較接近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