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 修身(1 / 3)

引言

《道德經》中也有很多修身的概念。修身的主要內容是行道者要把守護靈魂和堅守大道緊密結合在一起,達到專氣致柔的嬰兒狀態,永遠保持質樸純厚的品德,真正進入空虛無欲的人生境界。這就需要在行為上小心謹慎,虛懷若穀,渾樸純正,寂寞恬淡;要把“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視為人生的三寶。老子用道來指導修身,用道的空虛無欲,清靜無為,質樸淳厚,知雄守雌,小心謹慎,虛懷若穀,功成身退來確立人的修身觀。本部分選取了《道德經》中第七、八、十、十三、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三、四十五、四十七、五十二、五十四、五十五、五十九、六十二、六十三、六十七、七十、七十一、七十六、七十八、八十一章,此二十六章重在論修身。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長生②。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釋】

①不自生:不為自己而生。②長生:長久。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

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天地不為自己而生,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身置於眾人之後,卻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於度外,卻能保存自己。

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夠成就自己。

【析論】

老子由天地不自生,闡發了謙退精神的重要意義,即重在修身。

在《淮南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儀休擔任魯國的國相,他很愛吃魚,人們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接受。他的學生勸他說:“老師愛吃魚卻不接受別人送的魚,為什麼呢?”他回答說:“正因為我很愛吃魚,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魚,就必然得看別人的臉色;看別人的臉色,就可能歪曲違背法律;法律被歪曲違背了,宰相就會被罷免。雖然我喜歡吃魚,別人肯定不會長期供給我魚吃,那時,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吃。如果不接受送的魚,宰相就不會被罷免;雖然很愛吃魚,我能夠自給自足有魚吃。”公儀休嚴於律己,拒絕別人的魚,實際上保全了自己的利益。深悟老子之道的公儀休,是不會因為貪欲而在受賄中倒下的。

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②,故幾於道③。居善地④,心善淵⑤,與善仁⑥,言善信⑦,政善治⑧,事善能⑨,動善時⑩。

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

①上善若水:上善之人如同水一樣。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②處眾人之所惡:所惡,厭惡的地方,指低窪之處。③幾於道:近於道。王弼注:“道無水有,故曰幾也。”④善地:低窪之地。⑤淵:形容沉靜。⑥仁:善良之人。⑦信:遵守信用。⑧治:治理。⑨事善能:處事發揮特長。⑩時:把握時機。尤:怨咎。

【譯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樣。

水滋養萬物而不與之爭奪,彙聚在人們厭惡的低窪之地,因此近於大道。他居於低窪之地,思慮深邃寧靜,結交善良之人,說話遵守信用,為政精於治理,處事發揮特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沒有怨咎。

【析論】

本章用水性來比喻道德高尚的人。水的特性是柔靜、居下、滋養萬物,這是與道相稱的品質。老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才能沒有過錯。老子將謙下不爭視為立身之本。

老子用無形的水,來表達人的心境應該像水一樣:它柔和得可以始終從高處往低處流;可以隨著各種器物改變自己的形狀;可以變成甘露潤萬物而無聲。它剛強得可以滴水穿石、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它強大得可以推動巨石、掀翻巨輪。人的思維也要像水一樣衝破有形的禁錮,達到無形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致陰致陽,致柔致剛”的道理。

麵對人生很多艱難的問題,我們都要柔軟自己,順其自然。青少年的成長,如果不順其自然成長,而被無形的枷鎖捆綁著,身心也會扭曲。因此要放下現實的升學、考試的煩惱,進入一種自然的學習狀態中,才能獲得順利的成長。

高亨先生指出“上善若水”的人具備的九個優點:“一,能利萬物;二,大公無私;三,甘處卑下;四,不與人爭;五,心胸深遠;六,言而有信;七,應時而動;八,執政則善於治國;九,有辦事才能。”由此可見,從水的特性中悟出的這些品格,足以成為人們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②,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③,能無疵④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⑤,能為雌⑥乎?明白四達⑦,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⑧。〕

【注釋】

①載營魄抱一:載,加、持。王弼注:“載猶處也。”陳鼓應引陸希聲說認為是助語詞。營魄,魂魄、靈魂。抱一,堅守大道。一為“道”。②專氣致柔:專,聚合。致,歸。王弼注:“專,任也。致,極也。”③覽:心鏡。④疵:瑕疵,缺點。⑤天門開闔:天門,喻感官。開闔,動靜。⑥為雌:守靜。⑦明白四達:通達四方。⑧以上五句疑為第五十一章錯簡重出。

【譯文】

守護靈魂與堅持大道,能夠互不分離嗎?聚合精氣歸於柔順,能夠像嬰兒一樣嗎?洗滌微妙的心鏡,能夠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夠順應自然嗎?感官活動,能夠堅守寧靜嗎?通達四方,能夠不用心機嗎?〔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而不占有,蓄養而不依靠,導引而不主宰,這就是“玄德”。〕

【析論】

“載營魄”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和諧的境界;“專氣致柔”是內心之氣達到最柔和的境界;“滌除玄覽”是洗除雜念,反觀自身,這是修身之道。而老子並沒有停止在修身和超脫自我上,又推及愛民治國。愛護民眾,治理國家,順乎自然。

老子認為如果做到了柔順安靜,通曉事理,明達四方,不用心機;生長萬物,養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這就是最深妙的“德”。

老子指出修煉道德要達到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大智若愚、虛懷若穀、無知無欲、通達四方的境界,這是最極致的人生境界,需要萬千修煉。

在人生道德的提升中,老子指明的修煉標準其實是對人自然本性的回歸,但是在人遠離自己本性的狀態中,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④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

①寵辱若驚:若,則、就。②貴大患若身:當為“貴身若大患”,倒文。若,如。③下:卑下。④及:若、如果,從王引之《經傳釋詞》說。

【譯文】

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重視自己的身體如同重視禍患一樣。

為什麼說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得寵乃是下等的,得到寵辱感到驚恐,失去寵辱也感到驚恐,這就是說,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不安。

為什麼說重視自己的身體如同重視禍患一樣?我之所以有禍患,是因為我有自身的私利,如果我沒有自身的私利,我還有什麼禍患?所以,能夠以貴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以愛身的態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

【析論】

本章重在強調“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表達了老子的“貴身”思想。寵辱皆為大患,“有身”是這種大患的根源。

本章講貴身、愛身與治理天下的關係,並不好理解,如果稍有偏差,就會理解成老子主張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給那些利己主義者了。

唐代陸希聲對這段話的理解為:“唯能貴用其身為天下、愛用其身為天下者,是貴愛天下,非貴愛其身也。夫如此則得失不在己,憂患不為身,似可以大位寄托之,猶不敢使為之生,而況據而有之哉?此大道之行,公天下之意也!”這段話可以說深得老子要旨,有利於我們的理解。

人生的這種境界,在《菜根譚》中也有所描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這是人人向往的生命境界,這也是人最自然的境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則傳遞給世人行事利民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其實是與老子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境界如出一轍。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③兮,若冬涉川;猶④兮,若畏四鄰;儼⑤兮,其若客;渙⑥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⑦;曠⑧兮,其若穀;混⑨兮,其若濁;澹⑩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釋】

①善為道者:善於行道的人。②容:形容。③豫:遲疑。④猶:猶豫。⑤儼:恭敬莊重。⑥渙:融化,流散。⑦敦兮,其若樸:純厚自然啊,像未經雕鑿的原木。敦,純厚。樸,未經雕鑿的原木。《說文》:“樸,木素也。”⑧曠:空曠,曠遠。⑨混:渾,渾厚。⑩澹:寧靜。

【譯文】

古代善於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認識。

正因為不可認識,隻能勉強地來形容描述它:遲疑躊躇啊,像冬天涉過江河;猶豫狐疑啊,像畏懼四麵的威脅;恭敬莊重啊,像充當賓客;融化流散啊,像河冰消解;純厚自然啊,像未經雕鑿的原木;空曠寬闊啊,像遠山的幽穀;渾厚質樸啊,像混濁的水流;沉靜的樣子啊,像湛深的大海;飄逸的樣子啊,好像無有止境。誰能夠將濁水靜止,慢慢澄清,誰能在安定中啟動,慢慢產生。保持這些大道的人,不求滿盈。

正因為不滿盈,所以敝舊卻能新生。

【析論】

本章極盡形容“善為道者”的風貌和人格形態:豫、猶、儼、渙、敦、曠、混等字刻畫出得道之士的儀容與心境,體現出超俗的人格修養。老子認為,真正的行道者應該具有小心謹慎、心存畏懼、恭敬莊重、溫和融洽、敦厚自然、虛懷若穀、渾樸純正等品質,所有保持這些品質的人,也就是遵循“道”的人,是不會自滿的。因為不自滿,所以才能除舊更新,前進不已。

老子用“靜之徐清”“動之徐生”闡述了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按照事物規律和法則行事,“靜”可以使混濁變得澄清,“動”可以推動新事物的發展。

致虛極①,守靜篤②。

萬物並作③,吾以觀複④。

夫物芸芸⑤,各複歸其根。歸根⑥曰靜,靜曰複命⑦。複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⑩。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釋】

①致虛極: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②守靜篤:“極”“篤”對舉,均為“極度”“頂點”義。③並作:一起生成活動。④觀複:觀察循環往複的規律。複,返。⑤夫物芸芸:紛繁眾多。⑥歸根:回歸本原。⑦複命:複歸生命之本。⑧常:永恒不變的規律。⑨明:指準確地認識和把握規律。⑩妄作凶:輕舉妄動幹出凶險之事。

【譯文】

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堅守徹底的清靜無為。

萬物一起生長,我來觀察其中循環往複的規律。

萬物紛繁眾多,各自回歸本原。回歸本原叫做靜,靜叫做複歸於生命,複歸於生命叫做自然規律,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叫做明。不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就會輕舉妄動幹出凶險之事。

能夠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就能包容,能夠包容就能公正,能夠公正就能周全,能夠周全就能符合天地自然,能夠符合天地自然就能符合道,能夠符合道就能長久,終生沒有危險。

【析論】

“致虛”,是指空虛其心,排除私念;“守靜”,是指堅守清靜,不妄作為;“複”,就是道的循環往複;“複歸其根”,也就是回歸虛靜之境,天地萬物的本始。以上指出了道的運行規律,不懂得這些規律就會招致災禍。認識規律的人,就能包容一切,就能大公無私。隻有大公無私,才能圓通周遍;隻有圓通周遍,才能合於自然;隻有合於自然,才能合於“道”;隻有合於“道”,才能持久,才能終身免於危殆。所以,老子由強調“致虛”“守靜”,以達到無為無不為的目的,真正的修護身心。

此章就是告訴世人要懂得順其自然,不必刻意強求。現實生活中,總是會遇到複雜的、變化的情況,於是就百般思量、殫精竭慮,與其如此,不如在盡了人事之後,順其自然,也許就會柳暗花明。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②。荒兮,其未央哉③!

眾人熙熙④,如享太牢⑤,如春登台⑥;我獨泊⑦兮,其未兆⑧,沌沌⑨兮,如嬰兒之未孩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注釋】

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唯聲與阿聲,應諾聲。阿,同“訶”。“唯”,對上;“阿”,對下。若何,何若、何如、如何。②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所畏懼的,我不能不怕。畏有兩種解釋,一是畏懼,一是敬畏,《廣雅·釋詁》:“畏,敬也。”今從畏懼,怕義。③荒兮,其未央哉:荒,寬廣、遙遠。未央,未到邊際盡頭。④熙熙:縱欲狂歡的樣子。⑤太牢:用牛、羊、豬三牲祭祀或盛筵,稱為太牢。⑥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極目遠望。⑦泊:淡泊。⑧未兆:沒有征兆,無動於衷。⑨沌沌:渾渾沌沌的樣子。⑩孩:小兒笑。

【譯文】

杜絕世俗之學就不會有憂患。

唯聲與阿聲,相差多少?美麗與醜陋,相差幾何?人們所畏懼的,我不能不害怕。宇宙是如此寬闊啊,從古到今,世風流轉,好像沒有盡頭!

然而,眾人都在縱欲狂歡,如同享用太牢的盛筵,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極目遠望;而我卻獨自淡泊寧靜啊,無動於衷。渾渾沌沌的樣子啊,好像嬰兒不知嘻笑;疲勞困頓的樣子啊,好像無所歸依。

眾人都有剩餘,而唯獨我好像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渾渾沌沌啊!世俗的人都活得明白鮮亮,而我卻過得糊塗暗昧;世俗的人活得潔淨精明,而我卻過得渾濁質樸。〔沉靜的樣子,好像是湛深的大海,飄逸的樣子,好像無有止境。〕

大家都有作為,我卻頑愚而且鄙陋。我獨與世人不同,而是重視取法於道。

【析論】

本章文句頗多竄亂,給理解帶來困難,但可看出重在說明行道之人與眾不同。老子認為唯與阿、美與惡是相對的,世俗的判斷總是在發生變化,而在這種情形之下,守淡泊、無牽絆,是最明智的選擇,也能求得精神境界的提升。

此章將“為身”細化到人的工作、生活環境中,要求做到“絕學無憂”。老子看到眾人都覺得自己精明非凡,似乎隻有自己昏昏然愚昧不化。但是老子在喧鬧之外獨自斟酌,從“道”中吸取養分,培育了與眾不同的思維,不迎合紅塵,隻順應自然,而這種思想價值也漸漸顯現。老子所倡導的聖人品格,都是遵循道而脫俗的,正如老子的後學莊子所說的:“聖人法天貴真,不拘與俗。”所謂“法天貴真”,就是按照道的規則,崇尚事物的自然本真狀態。而所謂俗,是指世人忠、孝、仁、義、禮、樂那一套人為的觀念和措施,以及互相之間的爭名逐利。對於這種“俗”,老子主張必須予以拋棄,必須從它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而回歸本真自然的本性。

曲①則全,枉②則直,窪③則盈,敝則新④,少則得⑤,多則惑⑥。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⑦。不自見,故明⑧;不自是,故彰⑨;不自伐,故有功⑩;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

①曲:象器曲受物之形。②枉:委屈。③窪:深池。④敝則新:破舊反能更新。⑤少則得:少取反能多得。⑥多則惑:貪多反而惑亂。⑦式:法式,準則,楷模。《說文》:“式,法也。”⑧不自見,故明:見,同“現”,顯現。明,彰明。⑨不自是,故彰:是,正確。《說文》:“是,直也。”彰,彰顯,顯著。⑩不自伐,故有功:伐,誇。

【譯文】

彎曲反能保全,委屈反能伸直,低窪反能盈滿,破舊反能更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惑亂。因此,聖人堅守大道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現,反而彰明;不自以為是,反而彰顯;不自我炫耀,反而有功;不自我驕傲,反而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因此天下沒人和他爭。古人所說的“彎曲才能保全”的話,難道是空話嗎!確實能夠達到。

【析論】

曲與全、枉與直、窪與盈、敝與新、少與得、多與惑,均是矛盾的雙方,但是又互相依存,互相轉化,關聯密切。因此見外不見內,見表不見裏,是錯誤的。道的柔弱、儉嗇、謙卑的特征,看似負麵的,但是如果透視負麵背後,就更能體味其真正的內涵。因此,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最後才成為天下的榜樣,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一般人都認為,彎著不如直著好,虛著不如滿著好,舊的不如新的好,少了不如多了好。但老子卻恰恰從相反的角度來認識問題:委屈才能伸直,低窪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貪多反而惑亂。其實這是古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將現實生活的經驗上升為人生理念,作為生存發展的根據。

當年晉公子重耳逃出晉國流亡,經過曹國,曹共公對他無禮。他身邊的大臣也多趨炎附勢,對這位落難公子傲慢無禮。有一個人叫釐負羈,他的妻子看出重耳的隨從都是賢人,如果回到晉國,必會討伐曹國,因此勸丈夫對重耳施以恩德。於是,釐負羈就送給重耳食物和玉璧。重耳回國後,起師伐曹,下令三軍不能闖入釐負羈所在的地方。可以說釐負羈的妻子就做到了曲則全、枉則直。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見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者無功⑤;自矜者不長⑥。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⑦。物或惡之⑧,故有道者不處⑨。

【注釋】

①企者不立:企,踮起腳跟,通“跂”。《荀子·勸學》:“吾嚐跂而望矣。”②跨者不行:《廣韻》:“跨,越也。又兩股間也。”③自見者不明:自我表現的人,不彰明。④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的人,不彰顯。⑤自伐者無功:自我炫耀的人,沒有功。⑥自矜者不長:自我驕傲的人,不長久。⑦餘食贅行:剩飯贅瘤。行,通“形”。⑧物或惡之:物,鬼神。惡,厭惡。⑨不處:不居於此,不這樣做。處,居。

【譯文】

踮起腳跟的人難以久立;跨越走路的人難以遠行;自我表現的人,不彰明;自以為是的人,不彰顯;自我炫耀的人,沒有功;自我驕傲的人,不長久。

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剩飯贅瘤。鬼神都要厭惡,因此,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析論】

本章與第二十二章相呼應,但這章是反麵立論,重點闡明所謂企、跨、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都是“餘食贅行”,是追求浮華、是張揚顯溢,因此也就引起世間的紛爭。

老子告誡世人要修身養德,真正的德行就是遵循自然之道。輕浮、急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短暫而不能持久。急躁冒進、自我炫耀,反而達不到自己的目的。要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往前走,伺機而行,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凡事不可勉強而為之,勉強而行會造成傷害,順其自然反而能取得成功!

《左傳》記載,晉楚鄢陵之戰後,楚師大敗,戰後晉國派將軍郤至向周天子進獻戰爭中所獲得的戰俘和戰利品,郤至在彙報時著重誇耀了自己的功勞,當時單襄公就私下評論說:“郤至恐怕不會有好的結局,他在晉國的地位處在八個將軍中的最後一個,談論戰功時卻處處突出自己貶低他人,這不是在招致怨恨嗎?招致怨恨就是自造禍根啊。《夏書》早就告誡過我們:‘怨恨難道隻表現在臉上嗎?深藏在肚子裏的怨氣更應該提防。’”單襄公的話不幸言中,郤至第二年就被殺了。

重為輕①根,靜為躁君②。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③。雖有榮觀,燕處超然④。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⑤?輕則失根⑥,躁則失君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