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八年(1869年)一月九日,曾國藩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諭,所奏報銷折奉旨“著照所請”,隻在戶部備案,毋須核議。這等於說,一些人原抓住曾國藩軍費開銷巨大,要審計查賬,現在一紙聖旨就將此事一筆勾銷,不再查他的賬了。曾國藩為此大受鼓舞,認為這是清政府對他的特別信任、空前恩典。諭旨使他“感激涕零,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因而便又有點心回意轉,雖慮“久宦不休,將來恐難善始善終”,但不再要求辭職了。這樣一來,曾國藩心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看書的勁頭更足了,轎中、宿店的旅途之中,他將《戰國策》、《左傳》反複閱讀,目的是在進見皇太後、皇上之時,陳述自己的中興大業之策。
人生活於現實中,各種利害衝突,挫折遭遇紛至遝來,決然不受影響又談何容易?重要的是要及時從波折和打擊中站起來,尤其是以讀書養性、以讀書養謀,熱後能冷,躁後能靜,從容找到出路。這大概就是曾國藩之所以能在官場中縱橫數十年的資本吧!
收放擒縱,攻心為上
千萬不要笨拙地認為在一個人身上有效的策略,必定可以運用到所有人的身上,要找出與對方溝通的鑰匙,首先必須打開他的心胸。三國時期,魏國從北方對蜀國發動全麵攻擊,與此同時,孟獲率領的蠻邦不斷騷擾南方。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要防衛北方的魏國,就必須先解決南方的威脅。於是,他揮軍南下,去解決南方的危機。
諸葛亮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攻占人心,而非城池;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贏得人心是最關鍵的。”
在交戰中,諸葛亮設下陷阱,擄獲了孟獲大部分的軍隊,孟獲本人也被俘虜。然而諸葛亮沒有懲罰或處死他們,而是以食物和美酒款待,蠻兵眼含熱淚,感謝諸葛亮對他們的恩惠。
諸葛亮對孟獲說:“如果我放了你,你會怎麼做?”
蠻王回答:“我會再度召集軍隊,與你決一死戰,如果你再度俘獲我,我就會臣服。”於是諸葛亮就將孟獲放了。
孟獲果如其言,再度攻擊。但是其部下受到諸葛亮的善待,反戈一擊,把他綁住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再度詢問孟獲相同的問題,孟獲回答:“我不是在公平決戰下被打敗的,而是因為手下背叛,所以我會與你再決勝負,如果第三次被抓,我就會臣服。”於是,諸葛亮又把他放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諸葛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智取孟獲,但是每一次孟獲都有借口:誤中詭計或是運氣不好等等。
第六次被擒後,孟獲主動說:“如果你第七次擄獲我,我會傾心歸服,永不反叛。”諸葛亮表示:“如果我再擒住你,我就不會釋放你了。”
孟獲第七次又被擒住了,在這場殺戮之後,諸葛亮不忍再麵對他的俘虜,他派遣使者告訴孟獲:“丞相特令我來釋放你,如果你辦得到,再去動員一支軍隊來決戰,看你能否擊敗丞相。”
孟獲垂淚不止,跪倒在地,終於臣服了。
諸葛亮設宴禮遇孟獲,重新讓他登上王位,將征服的土地全部歸還,然後帶領軍隊返營,沒有留下任何駐軍,南方的威脅終於解除了。
真正聰明的人會作長遠的打算,長時間的征服會激起被征服者的厭惡乃至仇恨,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將奮起反抗。這種征服隻能帶來潛在的危險。真正懂得進退規則的人會“攻占人心”,讓人信服。信服的對手就是潛在的同盟。
用心去籌劃並且迎合對方的情緒波動和心理特點,慎用征服,因為那樣隻會激發對方的不滿和不悅。對於每個人來說,心才是主宰,會時刻影響情緒,溫情勝於嚴酷,深入人心的信服勝於強力加身的征服。一旦在心理上控製了對方,他就會成為你忠誠不二的盟友。
信服能轉化為長期的支持;征服帶來的則是暫時的順從。與其操縱了無生氣的傀儡,不如讓針鋒相對的人信服你,心甘情願為你的計劃效力。關鍵的是要找出與對方溝通的鑰匙,打開他們的心胸,讓他們對你的一切都心悅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