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榆林城市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1 / 3)

發展榆林城市經濟,首先要明晰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城市骨架,建設城市標誌工程,搞好城市雙創工作,發展城市六大產業,著力提高五個能力,即:城市基礎發展能力、城市競爭能力、城市社會安全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可持續能力。

(一)著力提高城市基礎發展能力

1.科學規劃

未來榆林城市規劃必須大眼光、大氣魄、大手筆,建設城市規劃區2214平方公裏、中心城區266平方公裏、用地規模80平方公裏的百萬人口大城市。規劃要傳承曆史發展脈絡,構築連貫大生態體係,規劃市外大交通體係,處理好城市與產業區互動發展關係。突出大漠風光城市特點,體現曆史文化名城品位,塑造新興能源城市形象,圍繞建設區域商貿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西部繁榮的經濟強市、開放的窗口城市、文明的現代都市繪好藍圖。應著手編製新的中心城市總體規劃、曆史名城保護規劃、城鎮體係規劃、兩區六園規劃、生態建設規劃和城市產業發展規劃,逐步把榆林打造成“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樓在綠中、人在景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既傳承古代燦爛文化又彰顯現代文明的塞上大漠綠色名城。

2.建設現代交通網絡,發展區域共同市場

發展現代城市經濟必須以現代化通江達海、高速便捷的交通網絡為支撐。發揮榆林資源和區位優勢,打通路航通道,以公路為主,鐵路、航運、水運、管運並重,構建“兩縱兩橫”高速公路骨架和“兩橫一縱”鐵路骨架,建成4C級機場,擴大黃河水運及管道運輸,形成“東出北上南下西進”現代快速運輸通道,加強與跨國公司、環渤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合作,承載沿海產業轉移,帶動榆林經濟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以榆林為中心一日或半日交通圈,密切與周邊忻、呼、包、銀、延的經濟合作,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實行信息共享,共同發展;超前建設通縣、通鄉、通村公路,打造“人”字形千裏工業走廊,逐步形成南北優勢互補,城鄉良性互動,實現和諧發展。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服務功能

城市基礎設施能力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針對我市目前內需不足的情況,應更加凸顯投資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要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適當快於城市發展的總體速度,與城市所擔負的職能相協調。“十一五”期間,要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展示城市形象、反映現代文化和特色文化發展水平的大型基礎設施,建成新機場、新聞大廈、紅石峽摩崖石刻、國際大酒店、會展中心、鎮北台文化廣場、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大型綜合醫院和世紀大道十大城市形象工程。實施好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藝術精品生產、社會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建設六大工程。形成五縱(上郡路、長城路、文化路、建榆路、世紀大道)五橫(開光路、礦泉路、榆佳路、榆陽西路、永濟路)六橋(明珠大橋、迎賓立交橋、開光大橋、榆佳大橋、榆興大橋、榆馬大橋)雙環路的市政交通體係。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占國民生產總值20%以上,GDP突破200億元大關。

4.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城市現代化

“十一五”期間,要重點推進“1231”信息化工程建設,即一張寬帶城域網(覆蓋全市的信息傳輸城域網)、兩個應用平台(電子政務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三個服務中心(計算機技術服務谘詢中心、榆林RA注冊中心、計算機防病毒中心)、十大應用領域(政府辦公、企業、城建、教育、醫療、金融、農業、旅遊、社區、個人),把榆林建成連接陝、甘、寧、蒙、晉毗鄰地區的信息中心和陝西第二信息樞紐。

(二)著力提高城市競爭能力

1.推進中心城市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有效聚集,提高城市集約能力

一是構建中心城市人力資源聚集平台。實施積極的人口遷移政策,降低人口準入門檻,把吸引熟練工、高級技工與吸引高級人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推進中心城市人口聚集。二是構建中心城市資金聚集平台。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吸引外資與啟動民間投資並舉,引導社會資金參與中心城市的發展建設,整體推進中心城市發展壯大。三是構建中心城市技術聚集平台。通過財政扶持和鼓勵企業出資並舉,依托科技園區、工業園區、骨幹企業等載體,建立高新技術孵化中心、高技術產業基地、科研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扶持一批重點產業的骨幹企業成立共性技術開發中心等多種形式,全麵推進中心城市技術進步。四是構建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平台。加快對外聯係通道建設,構築雙向開放體係,建立“創新—開放—發展”的良性互動機製,全麵提升中心城市對外開放水平。五是構建中心城市資源集約利用平台。堅持“合理開發資源,優化配置資源,集約使用資源”的原則,加強土地、礦藏等各項經濟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促進中心城市發展對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