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榆林桃花水
從某種意義講,後人應該很好地感激榆林城那口人稱桃花水的普惠泉。普惠泉清澈、甘醇,釀醋,則醋香於心;沐浴,則體潤肌嫩;飲用,則青春亮麗……於是榆林城裏的姑娘們個個宛若春天裏盛開的桃花。於是這一方長著性靈的泉水,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桃花水”了。普惠泉這本身帶有佛學闡釋意味的名字,在文人騷客筆下,又來了個“寒泉冬蒸”的雅號。普惠泉演繹出榆林城的故事,是造物主賜予的厚禮。我們必須永遠善待它……
二、舊稱榆林“小北京”
經過幾百年的風浸雨洗,榆林老城的格局基本健全地保留著……老城被古城牆圍護,並設有許多墩台和城門。城門樓巍峨、雄壯,能看出北京城裏城門樓的影子。不管是街道也好,巷子也罷,一律青磚鋪地,巷道兩邊依次排開的是古樸莊重的高門大院——它們也是榆林的特色建築——“四合院”。本來窯洞是黃土高原的主體建築,而在榆林居民大都以四合院為主,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它們設計精巧,布局合理,有種玲瓏剔透之感。有史料表明,當時駐守榆林的官員和將領們有不少人是北京一帶的,可見這個“安居工程”與他們直接相關。
“榆林小曲”也是榆林一道特色菜,可以說是明朝宮廷音樂和清朝江南小調的變奏。雖經數代人傳唱,多了幾分北地的蒼涼,但仍不失南國的底色與滋味。還有,行前友人告訴我,榆林人說話天生就是北京腔,若要學普通話,教半天時間就夠了。看來不假。興許正因為有這麼多的理由,榆林才叫做“小北京”了。
走街串巷閱榆林老城時,我愈來愈感到榆林城的神奇。我感到榆林城至今仍銘心刻骨地散發一種高貴之氣。啊,榆林是上天嵌在沙漠邊緣一顆亮麗的珍珠!
三、李自成行宮沉思
李自成行宮坐北朝南,沿盤龍山南麓展開,逐層遞進,它的主體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北慶宮等主要建築組成。據說這座山原叫馬鞍山,自從米脂出了李自成後鄉親們改稱盤龍山。“李自成行宮”好似璀璨的龍目,點活了整個群山,使陝北高原在此有一生動的景致。可以這樣說,陝北的曆史如果沒有李自成存在將黯然失色;中華民族的曆史如果沒有李自成的存在也將同樣失去魅力!闖王李自成是全陝北高原的驕傲。
四、蘄王祠
蘄王祠是民族英雄韓世忠的祠廟,坐落在綏德縣城南5公裏的一步岩上。其間狹口上,一座廟宇軒然屹立,氣勢恢弘。它雖不大,但卻精致,雖經曆幾百年的風雨歲月,仍保持完好。它古樸典雅,在蒼涼的黃褐色的土地上構成了引人注目的好風景,昭示著人們對曆史的緬懷,對英雄的崇敬。韓世忠雖屢立戰功,但宋高宗和秦檜以陰險手段解除了他的兵權,後憂憤而死。所幸的是陝北父老沒有忘記漂泊江南的英雄孤魂,幾百年後用修祠建廟的方式來祭奠這位抗金衛國的英雄。
五、楊家城記
我曾專程考察過楊家將在神木縣城北40裏的楊家城故址。楊家城築在山上,西臨懸崖,下為窟野河,北界草地溝河,東南皆山陵溝壑,地形十分險要,易守難攻,是個布兵設防的好地方。古麟州城原分內外兩城,內城居中,有南、北二門;外城周長約4公裏,有東、南、北三門,西距絕崖,下臨大川,高陡無門。內城為長方形,南北約1000餘米,東西300米左右,由四座小城組成,各以土牆相隔,彼此有門可通。古書記載,城門上有城樓,城牆土夯築,高廣堅固,可惜全已廢圮。走進楊家城的廢墟,在這殘瓦斷磚、萋萋青草之間追思往昔。它雖然幾經歲月滄桑的蹂躪,早已殘毀,但猶有一種磅礴的大氣,猶有先前的跡象,使得它在劍雨腥風的戰爭年代留下永久的青春魅力。我曾在《神木縣誌》上查到一首佚名詩,是描寫楊家城周圍景色的。詩雲:“一徑開溪畔,孤村人幾家。山花常帶雨,野柳暗藏鴉。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相看不倦處,前路暮雲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