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天上下著大雨,他的小屋出現了漏雨,他獨自一個坐在雨中想著心事。這時,一個場景深深吸引了他,房子的主人,一個年邁的老者,正在拭弄雨中的玫瑰,出於同情心,他走近了老人,告訴他:“老人家,雨太大了,先回去吧,等雨停了再整也不遲。”老人頭也不回地回答:“年輕人,如果等雨停了再整,那就遲了,記住:今天不把這些玫瑰弄好,任憑風吹雨打,等到以後就別指望滿園春色。”這句看似平常的話深深震痛了他的心,自己不能坐等機遇的降臨,趁著年輕,必須今天拭弄好自己人生的玫瑰,否則,就不會成功。
回到自己的小屋內,他點亮油燈,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計劃,一燈如豆,大雨傾盆,一個年輕人正躺在一張床上,臉上滿是鬥誌和堅強。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始終牢記著那個老花匠的教誨,必須為今天的麵包而努力,而不能等到明天,在企業管理中,他推行日清日結的工作製度,當天的工作必須做完,當天的問題必須處理完,絕不能等到明天;在員工培訓上,他教育大家要珍惜每一天的光陰,做的每件事要無愧於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絕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其實,未來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張沒有任何希望的空頭支票,而隻有今天,他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地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如果你今天有一個雄偉的計劃要去實施,就不要等到明天的太陽升起;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對你說聲“我愛你”,請千萬不要傻乎乎地對人家說:“我明天再給你答複”;如果你今天想去看望你的父母,請不要再說出那麼多“莫須有”的理由和借口,我們隻需要改乘兩趟地鐵,再轉個彎就會到達父母家中。
今天就是一滴水,你必須牢牢珍惜,否則它就會融入時間的大海;
今天比未來更加漫長,因為,我們就活在每個實實在在的今天;
今天就是一杯剛沏好的茶,它就放在時間的餐桌上,請不要再等,趁著微熱,我們喝了它,然後,迎著風雨,上路。
聽說往事在微笑
我的記憶固定在一個如墨的夜晚。
沿著一條尚未開發的小道,我孤單一人摸索著向家走,什麼原因,我已經記不清了,我記得的隻是漫長的過程和遙遙無期的結果。
那不是一條坦途,我的雙腳沾滿了坎坷和泥濘。我唯一的照明工具手電筒,也在用盡最後一份能量後,無聲地閉上雙眼。就這樣,我走著,仿佛腳下踩著的是整個世界的路途。我害怕極了,但我必須向家裏走,因為,那是自己的夢想和依托。
偶爾會有一兩種昆蟲的鳴叫聲傳來,或者會有一兩片死人的磷火閃現著綠黝黝的光芒。我的手裏捏著一根木棍,因為聽母親說過:鬼影是害怕木棍的,如果遇見了用棍子一打,它便會趕緊讓路;我左右徘徊著,索性學起了電視劇裏的角色,把棍子舞的天花爛墜,這樣,什麼東西也不能接近我了。我甚至想起了魯迅先生《踢鬼的故事》,先生能夠有如此高深的膽量,而先生卻是我的偶像,因此,我絕不能服輸的。
但有一陣陣風吹過後,加上沒有一絲亮光,我毛骨悚然地蹲在一棵樹的後麵,不敢再向前進發。
不知過了多久,我忽然看見了一盞燈籠,閃著泯泯滅滅的光輝,接著,有一隻手拉住了我的小手,我掙紮著,以為是鬼影纏住了我,但這個背影卻是如此熟悉,仔細看時,卻是鄰居的一個嬸子,她剛從地裏澆地回來,看見蜷縮成一團的我。
我對她仍然充滿了恐懼,因為,在前不久,我們兩家曾經起過一個大的爭端,原因就在於,我偷了她家的柿子,在大街上,兩家人吵得不可開交,結果是父親揍了我,並且還了人家柿子錢,為此,我們的矛盾很深,雖然是鄰居,卻仿佛隔著千山萬水,有一條很深的鴻溝橫在我們中間。
我在猶豫著,但她的手很溫暖,上麵明顯感覺到有很鋒利的繭子,那是她辛勤勞動造成的傷痛,終於,那盞燦爛的燈火吸引了我,她的巨大的力量征服了我,一前一後,我們向前走著。
到了家門口,她輕輕地鬆開我的小手,我還沒有學會說謝謝,隻是回頭呆呆地望著她,她悄悄對我說:快回去吧,家裏人等急啦,謝謝你的小手暖熱了我的手。
已經過了許多年,我時常會想起那個夜晚,想起那雙溫暖的帶著傷痛的大手。是她,用一種溫情和善意化解了我們之間的怨恨,用一顆真誠的愛心感染了一個少年年輕的心靈。
今天,當我用一顆成人的心來回顧那段往事時,我看見的竟然是一個微笑,它就別在生命的枝頭。
敢於懷疑
毫不誇張地說,一套《自然科學通俗讀本》,改變了整個人類對世界的看法。
1892年,一位電器商的兒子偶然讀到了這套叢書。這個13歲的猶太男孩意識到,他原來從《聖經》上知道的那些故事是假的。後來,在一本書裏,他寫到:這滋長了我對一切權威的懷疑,對周圍社會確實存在的信念完全抱懷疑態度。這種態度再也沒離開我。
13年後,這個伯爾尼專利局的小職員,在《物理學年鑒》上發表了一篇長達30頁的論文。這便是他對“相對論”的最初思考。隨後,他開創了理論物理學嶄新的前景,從而結束了古典物理學統治的時代,開拓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愛茵斯坦,成為集“天才”、“權威”和“偶像”於一身的符號。
正是愛茵斯坦擁有的難能可貴的敢於懷疑的精神,改變了他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從而帶來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物理學革命,如果他隻是限於自己狹小的天地,如果他隻會紙上談兵,沿用先人的權威說法,也許,會是另外一種境況。正是由於對權威的不相信,鑄造就了他奮進向上的信念,從而一步一步向真理邁進。
這不由使我想起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則故事:
在一所宅院裏,住著一個老人。在他家的門口,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堵住他的半個門口。聽祖上說,那是祖傳的寶貝,是在某一天夜裏從天上掉下來,沒有人敢去動它,一則礙於祖規的威嚴,二來它也確實太重,儼然一個寵然大物,人力是完全不能挪開的,除非用機械設備。於是一年一年,它始終堵住門口,一來二去,它成了一堵不可磨滅的風景。
在老人七十歲那年的某一天,一個骨瘦如柴的乞丐走進他的家門,要求施舍一些食品給他,老人非常善良的給了他許多食品,乞丐很是感激,在臨出門時,乞丐對老人說:你家的門口有塊大石頭,擋住了去路,怎麼不挪開?老人歎口氣說:那不是人力能夠搬的動的。乞丐悄無聲息的出了他家的門,手和腳並使勁,那個躺了幾百年的大石頭悄無聲息的滾向了一邊......
原來,阻礙我們成功的,就是一些傳統的思維模式和僵化的腦筋,由於不敢懷疑,從而對一切先前的事物采取順從和屈服,因此,我們一直在裹足不前,原地踏步。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當人們的思維成為一種定式以後,我們就很難發現事物背後所隱藏的一些東西,因為我們總覺得不可能,然而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隻有我們的思想。
記得曾經有人說過,將一件東西變成垃圾的,首先是人的大腦,許多情況下,人的大腦與垃圾桶沒什麼區別。
也許,決定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一定要有敢於懷疑的資質和精神。
孤掌也能鳴
有這樣一位男孩,他的家庭在他十三歲時發生了很大的變故。
在一次去外地的旅行中,飛機出現異常,結果飛機不能順利降落,掉在了河中,機上100多名乘客全部遇難。他的父母親雙雙死亡,而他成為一個幸存者,卻少了一隻左臂。
他原有一個很溫馨的家,父母很疼他,把他視為掌上明珠,他在父母的嗬護下快樂的成長著。而在一天中,他所有的夢想全部消逝,所有的親人全部消失,所有的信念喪失怠盡。
在整個住院過程中,他像變了另外一個人。原本愛說愛笑的他閉口無語,任淚水在弱小的臉上任意橫流,他感到很無助、孤單、沒有依靠,他現在就像一隻脫離了家園的孤燕,在充滿風雨的天空中淒苦的飛翔。他甚至想到了死,後悔為什麼當初讓自己幸存下來,如果能隨父母走,也算是一件溫馨的事情。雖然同學們都來看他,雖然護士阿姨們無微不至在關懷著他,但他的心中始終充滿寂寞、悲傷。
出院後,他沒有去上學,而是將自己關在家中,不吃不喝,右手捧著父母的遺像。他想著過去的事情,卻不敢去想自己的未來。自己一個殘疾人,如何在若大的天地中立足,更別說幹一番轟轟隆隆的大事業。他原來有著崇高的理想,他希望自己長大能夠成為一名企業家,那是他唯一的夢,而現在一切都已經遠去。
那天,老師和同學們來看他,誠懇的邀請他再去一趟學校,再聽一堂課。他沒有拒絕。
在學校裏,同學們濟濟一堂。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師開始講課。那天上的是作文課,作文課上,老師宣讀的是他一年前寫的作文:《生命禮讚》,他在作文中這樣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次寶貴的生命,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它有價值、充滿生機,為此,我們需要付出心血、勞動和自己的智慧;我願意做這樣一個人,無論生活給我什麼,我都坦然的麵對,絕不氣餒,倒下;相信總會有一天,我會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站在塵世間,擋住風風雨雨,迎接波瀾壯闊。
教室裏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同學們站起來,熱烈的為他喝彩。老師走到他的麵前,對他說:“請你為自己鼓掌、喝彩。”“可我隻有一隻巴掌。”“一隻巴掌也能拍響”,老師說著,抬起右手,輕輕敲擊自己的頭顱,發出“咚咚”的響聲。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是讓他不要沮喪。即使是隻有一隻巴掌,他還有一個裝滿信念的頭顱,隻要有信念,就能開發智慧,從而去追求更加燦爛的明天。
從那天起,他就牢固樹立一個目標,必須自立、自強,從頭再來,去適應新的生活和挑戰,雖然隻有一隻巴掌,但理想沒有改變,目標沒有從世界上消失。
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他考上北京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他去了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工商企業管理博士。
現在,他已經成為一家合資企業的總經理。
原來,孤掌也能鳴,就看這個人用的是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一種人采取的方式是裹足不前、萎靡不振,從而跌倒在失敗的陰影裏。而另一種人,就像那位年輕人一樣,不斷砍著荊棘、搬著頑石、架著橋梁、鋪著道路。
如果你隻有一隻巴掌,請你不要沮喪,請你輕輕敲擊自己的頭顱,為自己喝一下彩,然後迎著風雨,上路。
丟掉生命的羚羊角
從前,一個人從很遠的地方得來一隻羚羊角,可想可知,那是曆經千難萬險才得到的,的確來之不易。這隻羚羊角精美無比,極富收藏價值。這個人將它視為珍寶,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愛護它,把它放在了箱子的最底層,每天都要拿出來欣賞,他覺得自從有了這隻羚羊角,他的整個院落充滿了溫馨,心情也好像到了春天,每天都會有陽光光臨他的屋子。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覺得這隻羚羊角散發出一種奇怪的臭味,整個屋子也被搞的一塌糊塗、臭氣熏天。
他仔細檢查後發現,原來是那隻羚羊角的肉沒有挖淨,時間久了便生出難聞的味道。他開始動用各種方法去除這種怪味,但無論怎樣都無法解決。那種怪味,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於是,這個人便去拜訪智通大師,向他請教如何去除這種怪味。智通大師聽了他的闡述,對他說:“放下。”這個人趕緊把羚羊角放在地上,智通大師接著說道:“放下。”這個人非常納悶,對智通大師說:“我手中空空如也,已經沒有什麼再能放下啦。”大師微笑著:“我是讓你放下心事,隻要心中無物,也就無所謂煩悶啦。”這個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他的心事就是這個羚羊角。他丟掉了那隻羚羊角,雖然它非常珍貴,但從此以後,他的心情不再鬱悶,因為他少了一樁煩心的事。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總是希望得到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但事與願違,上帝不可能滿足你蓬勃的私願,因為財產是屬於大家的,而我們總是在為一件小小的失落而發愁甚至於裹足不前,那麼,請你檢索一下自己的行囊,該扔掉的就是要扔掉,我們應該輕裝上路,因為前方,還有更美好的風景在等待著我們去采擷。
不要認為丟掉會是一種放棄,有時候,丟掉某些沒用的東西,更是為了收獲更好的,我們更可以一身輕鬆的上任何一個戰場,去贏得一件件戰利品。
有時候,我們雖然丟掉了一粒草籽,收獲的,可能是整個春天。
溫暖的心願
大學畢業,我被分到了一所偏遠的山區教學。
當時,我一直在怨天尤人的生活著。我恨自己的家世不好,沒有一個好的關係可以去走後門;我恨自己不爭氣,為什麼隻考上一個師範類院校;我恨學校辦事太不公,那麼多人,偏偏把我一個人分到了這個貧窮的山村。
煩惱歸煩惱,但路終歸要走。我是下定了一個決心,將這裏做為一個橋梁,不出一個月,必須離開這個的鬼地方。
學校坐落在一人窮山溝裏,裏麵有幾十個學生,隻有一個校長代理教書。他們還是很優待我的,給我準備了一間當地最好的寢室,床上鋪著稻草,還有一盞油燈。從那天開始,我知道我的生活將從此改變,一個城市的孩子,忽然間走入這麼個地方,甭提心裏有多難受。
至今我還記得上第一節課的情形。一個簡陋的教室裏,四麵透著風,在那個秋天,偶爾會有幾縷調皮的葉子順著縫隙飄進教室。尤其是那個黑板,彎彎斜斜,是用一個破木板刷上一點黑漆做成的,半天寫不上一行字。而下麵的那些學子們,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你剛開始講課,下邊便出現了騷亂,那些平常調皮搗蛋的學生便開始擺弄他們的伎倆,接著,便是一陣弱勢群體的嚎啕大哭,後來,簡直亂了套,成了一篇圓滿的“搗亂交響曲”,開始時,我動用的是說服方式,但沒有效果,那些山區的孩子,平時散漫慣了,怎麼說都沒用,沒辦法,“先禮後兵”,我拿著自製的小教鞭下了課堂,走到教室的中間,對他們大聲訓斥:如果誰再調皮,就要動武了。這一下起了很好的效果,他們紛紛睜著一雙怪異的眼睛望著我這個初露鋒芒的老師。接下來,我乘勝追擊,開始講我的課,但總是事與願違,他們的天性是無法改變的,沒講幾句,交響曲又開始上演啦......
一節課下來,弄的我疲憊不堪,好像生了一場大病,我將自己裹在被窩裏,思念之情湧上心頭,我真後悔不該來這個山區,在這裏,單是孤獨就能把人折磨死。
就這樣,我像熬藥一樣熬過了一個月。那天,我給他們上了一堂作文課,給他們講了作文的一些常識,並鼓勵他們要自己創作一篇文章,我給他們布置了作業,要求明天下午上交,作文的題目是《心願》。
很順利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那個冬日的下午,我收齊了所有孩子的作文。他們寫的卻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做一名科學家,有的說是擁有世界上所有的錢,有的說要開飛機上天,看著他們一個個純真的文章,我的內心忽然充滿了感動。這時,一個叫做二虎的孩子寫的文章吸引了我,他的文章題目是《我的心願是自己是一床溫暖的被子》,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我接著往下看:
父親打了母親,母親走了。父親也去了遠方,他不要我和奶奶了。奶奶每天都上山去砍柴,然後賣到幾十裏的山下。在晚上,奶奶害怕凍著我,把僅有的一條被子蓋在我身上,我醒來時,總會看到奶奶蜷縮成一團,所有的被子都蓋在我的身上。我的心願並不算偉大,我隻願自己是一床溫暖的被子,蓋在奶奶身上,這樣,她就不會再冷了......
這是我見到的世界上最單純的、最善良的也是最溫暖的心願,那是一個孩子心靈深處的呼喚。
後來,我決定留下來。不為別的,隻為那一份真誠、純真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