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順水的孩子,一路走來,到社會時上,通常適應能力非常糟糕,他們會為一場失敗而耿耿於懷,心存間隙。
從小窮苦、不知道什麼叫做勝利的孩子,他們不敢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的目標永遠在前方,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停歇下來,他們就會像非洲小豹一樣,無法得到想要的薪水、食物和生存空間。
聲音也是一種愛
加拿大渥太華市,年僅14歲的少年麥克在地鐵站孤獨地拉著小提琴。他自幼喜歡音樂,一隻手卻意外受傷,他根本無法進入正規化的音樂學校深造。他喜歡地鐵站,因此他每天去那兒排遣心中的鬱悶。
麥克的曲風十分複雜,時而柔和,時而狂歡,他自己常常沉浸在如泣如訴的音樂聲中不能自拔,有時候,想到自己可憐的身世與懷才不遇,禁不住熱淚盈眶。
一個乞丐接近了他,他原來遠離麥克的地盤,可能被聲音所吸引,更大的可能性是惺惺相惜。
更多的時間裏,乞丐成了他唯一的觀眾與聽眾,他不說褒貶,其實是將麥克當成了自己乞討的中介。順理成章地,由於音樂的幫忙,乞丐竟然開了張,他興奮地買了兩個饅頭,將一個塞進麥克的手心裏。
麥克是出於可憐,並沒有驅趕乞丐,當他接過那隻髒兮兮的饅頭時,他無法自已。誰都沒有想到,他居然與乞丐成了好朋友。
每天與乞丐的約定,成了他的必修課,二人並不說話,隻是默契地配合著,乞丐是為了得到物質,而麥克是為了輸出精神食糧。
麥克的父親得知此事後,勸告麥克換個地方,但麥克卻告訴父親:乞丐是衝著我的聲音來的,如果沒有音樂,我與他一樣一文不值。
半個月後,又多了一個乞丐,在地鐵站地下通道裏,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十幾個乞丐圍著一個少年,少年旁若無人的演藝,乞丐們靜心諦聽,時麵會有停下身來,將錢扔在他們的麵前。
他是在幫助我們,本來我們討不到錢,但他的音樂吸引了無數人。
乞丐們的一句話,驚動了路人與媒體,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消息:一個音樂少年,一年多時間以來,無私的幫助乞丐們乞討。他的小提琴悠揚無比,宛如天籟。
一個瘦長的老者,就站在地鐵口,他一直靜聽著少年的音樂,聽到動心處,他禁不住鼓掌叫絕。
一周後,麥克走進了渥太華音樂學院,他的啟蒙老師叫唐德,正是那位看到報道後聞風而來的老者。
唐德告訴麥克:聲音能夠表達愛,如果想打動人,你表演的音樂,一定要有愛。
每周去一次地鐵站找尋靈感,仍然是麥克的必修課程,他堅持了三年多時間。38歲那年,著名導演喬.舒馬赫偶遇麥克,被他的音樂靈氣所感染,嚐試著將自己的電影《8毫米》交給他配樂,麥克一舉成名,詭異奇絕、超越非凡是他的音樂風格。
2012年,李安的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旅行》在全球上映,電影的音樂獨樹一幟,所創作的原聲音樂感情敏銳、演奏樂器的表現獨具一幟,彰顯了電影獨特個性魅力,當音樂響起來的時候振奮人心,激動得想落淚,一下子就讓人進入到那個情境中。
麥克.唐納,加拿大乃至全世界著名的音樂大師,他有一句名言:最成功的聲音,一定要表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