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新的起點(1)(1 / 3)

“十五”時期(2001-2005年),中國經濟不僅保持了平穩發展,而且還擺脫了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通貨緊縮困擾,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中國雖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在世界上的排名依然也很落後,但是憑借其經濟總量世界前五名、貿易總量世界前三名、外彙存底總量世界第一的實力,中國對世界影響力日趨顯著。近年來,中國已被公認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之一,甚至在一些過去場合下國際上流行的“美國打一個噴嚏,世界要感冒”的話語,其主語也被悄然改成了“中國”!“到中國去投資!”,已成為時下國際網絡中點擊率最高的用詞。2006年8月26日,在主題為“新經濟地理”的美聯儲年度盛會上,美聯儲新任主席伯南克用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行相比,他說,哥倫布的航行“最終引發了巨大的經濟變革,但新舊大陸的完全融合花了數百年時間”,而“相比之下,中國不到30年前才開始的經濟對外開放,進展的速度異常迅速,並且有不斷加速的趨勢。”(注解:“美高官用‘神速’來形容中國發展速度”,《上海證券報》,2006年8月28日。)

然而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不則無憂慮地感到中國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到了她迄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一個階段性巔峰,如果不適時進行調整,未來再攀高峰將難以為繼。最典型的莫過於在最近網絡Blog上被流傳甚廣的美國投資家的一篇“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的文章。羅傑斯的文章認為,投資、出口和消費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拉動中國經濟高速持久增長的“三駕馬車”,然而,現在許多現象已顯示出這“三駕馬車”正在出現令人擔憂的問題:

--投資。投資顯現出趨緩的信號:(1)中國正在實施的宏觀經濟調控,使得國內投資增速慢下來的同時,外資在中國投資的興趣也開始有所下降,有相當一部分外國投資者開始擔心,中國經濟是否已經過熱。(2)國內房地產的投資已明顯減緩,從而影響到內地市場不少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主要表現在與房地產宏觀調控後相關產業供求關係的變化上,如鋼鐵、建築材料、電解鋁等產品的價格調整。

--出口。(1)出口市場麵臨問題。2005年貿易順差預計全年將達到1000-1200億美元,而2004年全年隻有320億美元。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進口國的中國,2004年淨進口鋼鐵1500萬噸,而2005年卻預計淨出口約500-800萬噸。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機電產品、紡織品和高能耗產品中。2005年,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幅高達33%,而進口增長隻有10.8%。外貿順差的激增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比過去幾年任何時候都更依賴於外部需求。(2)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開始減弱,低廉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是中國出口企業最主要的競爭優勢。然而現在是:一方麵,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扶持印度這個與中國處於同一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意圖使中國勞動力低廉優勢無法發揮;另一方麵,隨著中國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出現,發生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民工荒”已開始向內地蔓延,內地一些勞動力輸出大省也開始出現了局部“民工荒”現象。目前,中國農村也正在出現勞動力短缺。(3)作為中國第一出口目的地的美國,其經濟也麵臨了很大問題。20年前,美國還是一個債權國,而到了現在,它在全球已欠下其它國家高達2.5萬億美元的債務。這種局麵潛在的風險是,一旦當美國經濟放緩,進而削弱它對外國產品和儲蓄的需求時,中國有能力承受消費更多自身產品的壓力嗎?中國有能力消化更多的自有儲蓄嗎?中國的這種依賴出口增長模式是否能夠持續下去?

--消費:(1)最重要的是社會保障、居民收入和財富水平。由於中國社會保障體係的不完善,住房、醫療和子女教育給居民帶來了沉重負擔,個人消費者必須麵臨養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等諸多生活壓力,此外,他們還要承擔水、電、煤等公用事業和服務價格上漲帶來的更大負擔,從而也普遍造成了中國國內消費者高儲蓄、低消費的心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2005年年底高達46%;相比之下,世界上7個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平均人均儲蓄率隻有6.4%。(2)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導致居民消費乏力、內需不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財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裏嚴重阻礙了中國內需的擴大。在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收入增長緩慢的前提下,要實現消費升級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