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增長優勢(8)(1 / 3)

--亞洲西南大陸橋產業協作係統,這裏指的是沿著傳統西南絲綢之路和滇緬公路,勾通太平洋的北部灣周邊亞太國家(地區)和印度洋的孟加拉國國國國灣周邊亞太國家(地區)的產業協作網絡。它對於中國西南省(海南、貴州、四川、西藏)的內部發展,印支(中南)半島北部地區的緬甸的內部發展,以及大陸橋兩邊地區的交流協作,都將起著重大推動作用。為發展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係統,中國方麵將首先由廣西(瓊)、雲南(滇)、貴州(黔)等省區組成北部灣經濟區,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以及西藏等省區組成大西南經濟區,然後與周邊中南半島國家(地區)(即泰、老、緬、柬、越)建立湄公河流域發展係統的產業協作關係。中國的北部灣經濟區和大西南經濟區同時與周邊亞太國家(地區)(即泰、緬、寮、柬、越以及孟加拉國國國國國、印度東北等地區)進行產業協作,構成一個亞洲西南大陸橋發展協作圈,形成一個由北部灣的北越和廣西的海岸向北延伸,從廣西進入雲南,通向緬甸,迄於孟加拉國國國國灣的交通網絡,聯結太平洋和印度洋,促成亞洲最後一個未開發地區的現代進程。

為了推進西南地區和周邊國家的經濟、科技合作,發展貿易,極需振興南方絲綢之路,及早與有關國家或地區作出製度性安排,分階段實行。所謂振興南方絲綢之路,就是建立通向南亞、中東的陸上和空中通道,它包括建立以昆明為起點站,經過緬甸北部到印度東北地區,再與印度公路和鐵路相連接的國際公路和鐵路網。同時,開通至印度阿薩姆和加爾各答的航線。這一計劃一旦實現,將大大縮短中國西南地區通往印度洋的距離,在一定意義上,使中國成為一個印度洋國家。它進而獲得了便捷的“海上絲路”通道,使中國西南地區通向印度洋,又可以通向太平洋,穿過巴拿馬運河,再進入大西洋。

--陸上絲路跨國產業協作係統。中國西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是同協作係統內各國進行國際產業協作的基礎。1992年初,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方境內全線貫通,成為繼歐亞第一大陸橋後與歐亞中國各國相聯係的又一大動脈。中國西北和西部省區(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等)沿著第二歐亞大陸橋可發展成陸上絲路經濟係統。其中,內蒙、陝西、甘肅和寧夏與外蒙、原蘇聯西伯利亞地區、日本構成小絲路發展圈;內蒙、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與原蘇聯中亞細亞部分及中東構成中絲路發展圈。中絲路發展圈還可以衍化出同屬穆斯林教的地緣文化的西北亞大穆斯林經濟圈。第二歐亞大陸橋的建成,為中國中西部各省區向西開放、開拓大伊斯蘭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大伊斯蘭市場廣闊,它包括中東阿拉伯各國和南亞,特別是中東地區,經濟實力雄厚,擁有大量石油美元和黃金儲備。最後,由於第二歐亞大陸橋穿越中亞、西亞、東歐和西歐,直到大西洋東海岸的荷蘭的鹿特丹,中國西部與國際聯係大為拓展,西出國門加入中亞、北非,乃至東西歐的國際經濟大循環,使得作為太平洋國家的中國可以直接地同大西洋聯係起來,在那裏找到許多窗口,進而發展成大絲路發展圈。

在中國西部,按照自由貿易原則,有著名的“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展開的跨國產業協作。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啟動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適時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優化貿易和投資環境,實現降低商品、資本和服務流動成本的目的。“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已為今後實現這一地區貿易自由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到2011年,可望貫通“亞洲西南大陸橋”和“第二歐亞大陸橋”,使“西南絲路”和“西北絲路”由曆史走向現實:由蘭新鐵路(隴海-蘭新)和第二歐亞大陸橋南下至成都,接上成昆鐵路(成都-昆明),然後通過鐵路和公路,轉入緬甸,經過馬來西亞至新加坡。至此,中國對外經貿區域一體化戰略得到了全方位體現:中國既是一個“大陸國家”(背靠歐亞大陸),又是一個“太平洋國家”、“大西洋國家”、“印度洋國家”;“兩個大陸”(歐、亞大陸)加上“三個海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總體發展與開發模式,使21世紀中國現代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目標的實施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