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社會非穩態(4)(1 / 3)

六、反文化傾向

現代化引發的社會經濟變革遲早會引起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但對外開放及由此而來的西方文化的異質思想、觀念、思潮等大大加快了這一變化進程,造成中國當代文化同傳統文化的衝突,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社會成員價值觀﹑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深刻嬗變,原有社會聯係紐帶及控製機製的弱化和社會的不穩定性。在中國現代化進程推進過程中,西方國家利用跨國公司經濟援助﹑技術轉讓的同時,也引進了西方文化示範,即西方的人權思想、西方的多黨製、西方的私有製以及西方的意識形態等。隨著中國現實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由此帶來的更大力度的開放,出現了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大舉“入侵”中國的現象。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就是在吃著美國的肯德雞、麥當勞漢堡包,穿著美國的阿迪達斯,腳登美國的耐克鞋,然後一邊吃美式苞米花,一邊看美國大片潛移默化地接受著美國和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示範在信息革命的當下,更是通過價格低廉的信息技術無疆而行,一無阻攔地直接滲透到國人,特別是我們的青少年一代的思想中。

平心而論,西方文化的輻射是多重的,有西方社會經濟轉型曆史的經驗教訓,有西方社會現階段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文明,但也泥沙俱下,夾雜著西方精神思想中頹廢虛無的糟粕和垃圾。我們試圖作進一步的分析:

這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西方文化示範,挾一係列準則﹑觀念﹑價值取向,挾豐富多樣的物質成就,挾一整套管理模式﹑體製,一齊向改革開放中的中國襲來。這是一種全麵的示範,且不帶有外在強製性,它是通過正常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通過雙方國共同認可的交往準則、高新技術手段和無孔不入的大眾傳媒(包括網絡、電子郵件、影視和報刊雜誌等)來實現的。它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是巨大的,或影響到轉型目標的確定,或影響到轉型策略的製訂,或影響到轉型過程本身。

西方文化示範一旦生成,便出現不斷擴大﹑不斷加深、不斷加速的“倍乘效應”。可以相信,西方文化示範效應在中國社會將持久存在並還將不斷產生新的效應,對中國社會轉型進程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人們所信奉的就是這一點。

西方文化示範在中國國民心態層麵上往往能獲得強烈而又直接的效應。作為一種觀念﹑一種行為習慣﹑一種思維方式,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可以通過直接交往﹑視聽傳播手段輕而易舉獲得,並在極短時間內出現模仿熱潮。又由於上述多方麵原因,在西方文化示範不間斷地“進攻”之下,社會成員行為選擇出現了自中國解放以來最大一次的“異端潮”。例如,“追星潮”、“日流”“韓潮”作為從國外新進的舶來品,近些年在中國形成了大規模的社會風潮,這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影響是決不可小視的。又例如,西方發達國家高消費的示範效應使剛剛開放眼睛為之一亮的國人紛紛起而仿效,後者的欲望和要求甚至連今天的西方人都望其項背,自歎弗如,完全超越了中國分階段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更脫離了絕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高消費滿足隻能在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群中實施,但高消費欲望和心理卻在社會中膨脹釋放,當人們無法實現這種欲望時,他們便埋怨,憤懣,吃肉罵娘。這種社會現象如不加以正確疏導和教育,有可能引發社會不安定情緒。

接受西方文化的人和保持民族傳統文化的人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政治主張上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會在社會生活中出現隔閡乃至衝突。這種思想文化對立和衝突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我們黨政部門內部來。如果這種衝突在黨政決策層中發生,而體製本身又不能加以有效克服和協調,會使矛盾波及整個社會,加劇社會不穩定因素。西方文化示範還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產生政治參與要求,以實現其影響政治進程的願望。然而,這種願望與中國政府對民主形式調整﹑發展穩健性要求發生矛盾,從而會使部分社會成員產生“不民主”的錯誤意念。如意誌表達管道不暢通,或者對這一矛盾引導處置不當,就會加劇群眾的不滿情緒,成為局勢不穩定的一個因素。

西方文化示範也會漸漸地從經濟生活現代化擴及到政治生活現代化,即社會成員對民主化的訴求。社會成員現代化意識﹑民主觀念﹑對部分公職人員腐敗現象(例如官僚主義﹑效率低下﹑裙帶關係﹑玩忽職守﹑以權謀私﹑濫用權力等)的不滿﹑將演變為要求盡快克服或改變傳統政治體製弊端的種種意識。然而,在中國,政體改革的滯後卻造成了與上述種種意識的矛盾衝突現象。如果政府不能正確引導社會成員,且對官僚主義、腐敗現象懲治不力,心慈手軟,甚至姑息養奸,就將無法取信於民,黨政在人民中間的共公信力將下降,弄得不好,極有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