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中國崛起的國際製衡(3)(1 / 3)

世界普遍認為,中國是維護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發展有益於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穩定與繁榮。但美國卻打心眼裏不喜歡中國。在美國,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和強大的人也大有人在,於是,他們在心理上揣度中國,並動員各種手段對中國實行遏製政策。例如,美國五角大樓在《2025年的亞洲》報告中就強調,中國將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利益的最大威脅,美國若要繼續在南亞和東南亞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須解決在這些地區沒有前沿作戰基地的問題,必須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聯盟以約束中國。接著美國作出了將其軍事戰略重心從歐洲移往亞洲的決定。與此同時,美國有人還提出了在亞太地區拚湊“小北約”,形成對中國的包圍圈的建言。還有人直言,美國搞國家導彈防禦係統(NMD)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2002年3月,美國防部在向國會提供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甚至把中國列為7個核攻擊國家之一。(注解75,“有關美國將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核武器”,《洛杉磯時報》,2002年3月11日。)

9.11事件發生後,中國更是突然發現,因為美國的全球反恐戰略,中國已被全線包圍了:美國的軍隊遍布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它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菲律賓部署完畢後,便與原來駐紮在日本和韓國的美軍形成了對中國包抄合圍之勢。2006年3月,美國總統布什進行了他上任總統以來的首次南亞之行,就在該次的重要訪問中,美、印關係得到了全麵提升。另外,除馬爾代夫外,孟加拉國國、斯裏蘭卡、東南亞國家也都成了美印拉攏的對象國。除此之外,美軍還借反恐怖戰爭之機,在阿拉伯和波斯灣重兵部署軍事力量,這一軍事布防很快被中國方麵解讀為美國要在中東對中國能源供應形成遏止之勢。

對來自美國的種種軍事危險增加的跡象,中國采取了可以理解的反措施,這些措施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即更注意加強國家軍事防禦能力,如重視軍事建設,提出了“精兵強軍”的軍事現代化發展戰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反戰鬥準備能力,以及武裝力量被看作是完成國家現代化計劃的重要保證等。

冷戰後的中美關係曆盡多事之秋的症結,是正在轉變中的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使然,是美國政策對美國本身實力地位及中國國力與發展潛力估量的結果。正是這種矛盾和估量,美對華政策一直在接觸和遏製、合作和防範之間搖擺不定,使中美關係發展不斷出現波折。

我們有理由相信,21世紀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中美關係將表現為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1)中美關係開始從原來聯合抗衡前蘇聯的“一個基點”向維護地區安全和拓展經濟利益“兩個基點”的轉變,雙方將為適應這一轉變繼續進行相應政策上的調整。

(2)基於對雙方共同利益和相互間戰略需求的某些共識,中美領導人基本達成保持兩國高層對話、進一步改善和發展雙邊關係的共識。但是,中美意識形態存在的嚴重差異和分歧,又使兩國未來發展繼續存在著消極、複雜、困難的一麵。

(3)中美政治關係的發展具有不穩定性。由於美國在售賣武器、人權、台灣、西藏等一係列問題上的態度,構成了對中國的實質性的“內政的公然幹涉”,“有損於中國社會與政治穩定”,在這一涉及“國家尊嚴和主權”問題上,相信中國政府的讓步將是極為有限的。又由於美國把“人權問題”看成是其對外政策“基石”,以及台灣在其全球戰略中具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預料,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美國仍將在與中國雙邊關係中就這兩方麵不斷造成新的糾紛,從而動搖和幹擾兩國關係的發展;

(4)中美經濟貿易關係將有更大發展,但也可能因政治因素的幹擾而使雙邊摩擦增多;

(5)中國對美國不卑不亢、國內非多黨製但又非專製、有益的經濟改革但又非完全資本主義,所有這些難以把握的中國複雜前景,都將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決策前提。

(6)從外部挑戰角度看,無論在西方還是在非西方,都沒有一個國家具備美國那麼多綜合優勢。在地區多極化進程快於全球多極化進程的情況下,地區之間頻頻發生的矛盾,為美國幹預提供了溫床,雖然在過去一些年裏美國的國際幹預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其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