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曆史值得記取。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過近了20多年的平和發展,到了80年代至90年代,便進入到了一個國際經濟劇烈的摩擦期,而到了現在,日本又進入了一個平穩均衡期。平穩均衡期也因為有摩擦最多的中國做為日本的擋箭牌。如果說要畫一個以時間為橫坐標,以國際經濟摩擦為縱坐標的示意圖的話,那麼,中國作為大國興起也將經曆上述這3個重要的曆史階段:(1)20世紀最後20年,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的準備期。這一時期是國際經濟摩擦處於隱性階段時期。(2)2000年到2020年間,中國作為大國快速崛起、國際經濟摩擦日益顯現化時期。這一時期也將經曆大概20餘年時間。(3)中國作為新的大國被接納,從而達致像當年日本曆經的新的國際均衡期。這將是21世紀20年代之後的事情。眼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入世5年保護期的行將屆滿,中國正在進入了一個至少將長達20年的國際經濟摩擦期,因此可以說,中國目前所麵臨的國際經濟摩擦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戰術性的,而是戰略性的。
六、國家安全係數分析
短期和中期安全角度看,中國的國際安全環境得到了相對改善。但從長遠安全利益角度來觀察,中國的國際安全保障係數並不很高,被迫卷入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周邊地區衝突的威脅也遠沒有消除,分裂勢力活動的隱患始終存在。
1949年中共執政以來已先後經曆了6次戰爭和軍事衝突,它們分別是:朝鮮戰爭(1950-1953);炮轟金門馬祖(1958);中印邊界反擊戰(1963);中蘇邊界衝突(1969);西沙海戰(1974);中越邊界自衛反擊戰(1979)。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中國平均每5年要卷入一次軍事衝突。由於頻繁地卷入軍事衝突,中國不能實現正常的經濟起飛,在1952年到1966年的14年裏中國國民收入按1952年可比價格計算隻增加了1.17倍。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間國民收入增長了4.53倍,而僅1978年到1996年的17年裏就增長了3.74倍。實現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強國夢的具體體現,為了實現這一理想,中國需要長期的和平環境,因此中國必須將避免卷入軍事衝突作為首要的國家利益。同時,對保衛中國國家利益的軍隊要有計劃地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從過去立足於準備應付打大的戰爭轉變到準備應付防禦性的局部戰爭。未來一、二十年裏,中國可能卷入的軍事衝突有以下幾個:
(1)台灣“獨立”問題。中國政府在統一中國進程中選擇了“一國兩製”,但決不輕言放棄武力犯台的模式。但台灣當局,特別是陳水扁上台以來,則一直利用台灣問題國際化,擺出了隨時要跳出“中國統一”框架的態勢。2006年9月24日,陳水扁更在台灣島內一片“倒扁反腐”的聲浪中,為轉移台灣人民的視角,拋出了他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不改變海峽兩岸現狀的承諾,拋出了“憲改”和“涉及”領土變更“議題。9月28日,他又在民進黨20周年黨慶活動上繼續發表”台獨“,鼓吹”兩國論“,向台灣民眾再次宣稱要催生所謂”新憲“、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這是陳水扁逾越中國政府提出的台灣問題”底線“的又一次玩火自焚。
隻要台灣修憲成功,配合美、日軍事聯盟遏製中國發展的情勢,其結果極有可能演變成台海戰爭,造成強烈的對抗和衝突。這一局麵如果真的發生,將有可能從3個方麵嚴重損耗中國的國家利益:在政治上,無論戰爭的結果是實現統一,還是最後走向分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方麵倡導的和平統一政策都不能算是一個成功。在經濟上,海峽兩岸一旦開戰,兩岸業已發展起來的經貿關係將停頓,兩岸貿易和台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不但將從此中止,而且已在中國投下巨資的台資企業也將難以為繼進行正常的經營。戰爭還將占用大量經濟建設資金,使正常的經濟建設遭受嚴重破壞。在外交層麵,台灣海峽一旦出現戰事,在國際上必然再次形成強烈的”中國威脅論“,中國與美國及周邊國家的關係將驟然緊張。根據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後中國恢複外交友好關係的經驗教訓看,一旦台海出現戰爭,中國和國際關係的重新修好至少需要5至6年的時間。總之,台灣問題一旦引發戰爭,中國現代化進程將出現嚴重倒退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