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演講,就是在公眾麵前進行的語言傳遞,並配合必要的肢體動作。演講比呆板、相對靜止的講話更有鼓動力和影響力。作為領導者,或因工作需要,或因交往需要,都不免會遇到演講的場合,而一場精彩優美的演講能給人以回味,征服所有的聽眾,相反,庸俗、索然無味、嘩眾取寵的演講則會引起聽眾的厭煩和反感。總之,演講是值得每個領導者認真研究的一門學問,成功的領導者大多是成功的演講家。
第一節做好演講的準備工作
為了使演講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做好演講的心理準備工作
在大庭廣眾之中講話,有些領導者會在心理上表現出緊張的症狀,導致語言的表達出現障礙。但是,隻要經過鍛煉,這種症狀是可以克服的。
那麼,怎樣做到不膽怯呢?首先要建立自信意識,即對自己的演講充滿必勝的信心。要做到這一點,一是要對講述的內容確信無疑,相信自己的演講對聽眾是有意義的。二是要對講稿有充分的理解和熟知,不僅對演講的材料有精確的記憶,還要相信自己的演講能打動聽眾。有位資深的演講評論家曾說過:“演講人或領導人要想打動別人,他首先要能打動自己,他腦海中的一切都應該是栩栩如生的。”為此,演講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並有必要對小範圍的人先試講,征求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反複修改自己的講稿,強化演講的效果。三是要使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保持在最佳狀態。為此,演講前要盡量放鬆,盡量考慮一些輕鬆的事,棘手的問題先擱在一邊。1960年,肯尼迪與尼克鬆為競爭總統,在全美七千萬電視觀眾麵前舉行了他們之間第一次電視辯論。大多數評論員預料,經驗豐富的尼克鬆能夠擊敗缺乏經驗的肯尼迪。但當兩人出現在電視屏幕後,整個選舉似乎轉為對肯尼迪有利。原因在哪兒呢?原來,肯尼迪事先就和幫助他競選的電視導演作了周密的籌劃,進行了反複練習。特別是在辯論前幾天,他特地到加利福尼亞州海灘曬太陽,鬆弛神經,養精蓄銳。結果在電視屏幕上出現時,他精神抖擻,滿麵紅光,揮灑自如。而尼克鬆過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加之辯論前連日疲勞,因此在電視屏幕上顯得精神疲憊,聲嘶力竭。雙方辯論的結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演講者的心理準備還包括培養自身的吸引意識,要不斷地吸取各方麵知識,開闊思路;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提高社交能力,以此培養自身的氣質,以吸引、感染他人。要深深理解聽眾,與他們產生感情共鳴。要訓練自身的表達技能,通過口語、聲調、姿態、手勢等技巧吸引聽眾,強化演講效果。
二、做好演講的材料準備工作
按照美國當時的風俗習慣,林肯經常戴一頂高帽子。他總是隨時抄寫記事,一句一句記在碎紙片、舊信封上麵,然後摘下帽子,把它們放進裏麵,再把帽子戴上。閑暇之時,他便取出這些東西,加以整理,分門別類,抄在本子上,以備將來演講用。他的做法告訴我們:要想使自己的演講獲得成功,就必須占有大量的材料;要想占有大量的材料,就必須注意隨時隨地做大量的積累工作和整理工作。
馬克思在1850年和1851年兩年中,開設了一個經濟學講習班,講授他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係。馬克思的獨到、精深的見解,正是建立在極其豐富的材料基礎上的。他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裏閱讀了一千五百多種有關經濟學、文化史、技術史等許多領域的科學著作,讀書摘錄填滿了五十本左右的筆記本——幾乎有三萬頁。他所收集的成噸材料,使恩格斯感到驚異。
獲取材料的基本途徑有三個:一是直接材料。這是演講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通過觀察、體驗、感受、調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二是間接材料。這是演講者從書籍、報刊、文獻中所得到的材料。三是創見材料。這主要是演講者在獲得大量的直接材料和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歸納、研究、分析所得到的新材料。例如馬克思就是在分析、研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形成許多新的數據材料、圖表材料和理論材料而產生自己的觀點和學說體係的。
由於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們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材料,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如要作一次題目為《青年與祖國》的演講,收集材料的目標就可以集中在:從革命導師著作中收集有關青年的論述;從心理學書籍中收集有關青年人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趨勢的理論論述;從曆史書籍中收集青年人立誌成材,為國獻身的故事;從報刊中收集當前有關先進青年的報道材料;從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自己工作的單位中發現青年中的好人、好事等。總之,演講者應根據演講的需要,有針對性地收集材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積累材料的具體方法,從形式上說,可以記在紙上、卡片上、筆記本上;從內容上說,可以記錄綱要、大意,也可以摘錄句、段,但必須與原文相符合,不得有出入,甚至包括標點符號;可以記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等。馬克思就是去散步,也要帶一本筆記簿,並且時時在上麵寫點什麼。恩格斯也是用日記和筆記的方式經常積累所需要的材料。他在船上每天寫日記,記錄了太陽的位置、風向、海潮的變化等。他總是非常勤勉地將一些文字抄錄下來並保存起來。總結前人收集、儲存材料的經驗,可以給我們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