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想,部隊還有一部分舊冬裝,雖然保暖不太好,但還能湊合著用,就不用換新的了。現在看來,今年冬季的戰鬥任務將很繁重,為了避免發生凍傷,造成非戰鬥減員,我們還是要換發新冬裝……”

“凍傷!”這兩個字使楊至成的心裏一激靈,他想起了前兩年東北民主聯軍因冬裝問題凍傷戰士的事。楊至成用這一事例警示自己,也警示部下。他反複強調:軍服也是戰鬥力!我們軍需生產工作者多貢獻一套冬裝,就等於多為部隊增加一份戰鬥力。為了籌集到足夠的原材料,他布置材料局的同誌分頭下到所有能去的城市和農村,不辭辛勞,跑斷腿,磨破嘴,采購了不少棉花、布匹和皮革;他們還遠征蒙古草原,在那裏采購到幾十萬張牛皮、羊皮和狗皮;又和蘇聯有關方麵協商,請他們援助了一些斜紋布、哢嘰布、棉花等材料。

工廠局的領導同誌,根據楊至成的布置,除充分挖掘各工廠的生產能力外,還在地方政府的協助下,組織各地縫紉店和街道居民為部隊加工冬裝。正當他們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野戰軍首長又來了一道指令:再增加20萬套冬裝的生產任務。時間不能延長,要如期完成。

原因很簡單:部隊的人數在不斷增加;還要考慮給在戰鬥中解放入伍和被俘的人員發放冬裝。所以增加冬裝生產任務勢在必行。

任務一增再增,楊至成對上級的態度卻總是四個字:堅決完成!他說:“需要就是可能。隻要戰鬥需要,我們就要把看來不可能的事千方百計變成可能。”

9月份,遼沈大戰前夕,軍需生產部就把第一批合體保暖的冬裝發到了部隊。接著,隨著各部隊的開進,每個指戰員都領到了一套裏外三新的冬裝。

在遼沈戰役的第一階段,當10月15日東北野戰軍攻占東北的南大門錦州以後,10月17日,長春守敵國民黨第60軍在曾澤生軍長的率領下,舉行起義,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的行列。這在當時是一件具有政治意義的事情,對親自飛來沈陽坐鎮指揮的蔣介石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它使東北重鎮長春市兵不血刃,獲得和平解放。

中央和東北野戰軍首長對這件事極為高興,對起義的60軍官兵給予熱切歡迎,並指示楊至成:“要爭取在幾天內給起義官兵全換上我軍的新冬裝。”

“沒問題!”楊至成作了幹脆的回答。

當時,正好倉庫的冬裝剛發完,楊至成便給有關被服廠下命令:“必須在兩天內生產出3萬套冬裝來。”

在工廠加緊生產的同時,有關方麵已調配好了運輸車輛。第三天,3萬套嶄新的冬裝,就發到了60軍起義官兵的手中。1948年的冬裝生產供應,是軍需生產部成立後的第一仗。

不少軍師首長從前線打來電報,對軍需生產部的工作表示感謝,對軍需工人的辛勤勞動表示慰問。有的部隊專門派出代表,帶上錦旗和禮品來到工廠局和工廠,表示前線將士的謝意。

感言:

在楊至成麵前就沒有“困難”這個詞。在戰略決戰的關鍵時刻,麵對前方供給任務一再增加的難題,楊至成以“軍服也是戰鬥力”的高度自覺,想方設法組織生產,千方百計保證火線供給,為革命戰爭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以前方需要為己任,排除萬難保供給的崇高精神,是激勵全軍後勤官兵不懈奮鬥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