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中國的問題,就需要有我們自己的材料,有中國的教材。”黃誌強曾這樣說,“在外科醫學領域裏,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從此,黃誌強常往圖書館跑。為弄清肝內膽管結石病的病因,他查閱了重慶所有醫院膽道疾病的病案,光是對西南地區的小範圍調查就搞了五六次。科裏有臨床重症病人,他經常連續幾天幾夜守候在患者床旁,由此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和臨床經驗。

1957年,科裏來了一名戰士,患的正是“肝內膽管結石病”,在其他醫院做過手術,沒治好,老是犯病,非常痛苦。黃誌強反複察看病人的造影,長時間陷入思考。終於,他眼前一亮:膽石就是在肝內的某一個部分,如果把這部分切掉,病是不是就可以解決了呢?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當時,我國用肝切除術治療腫瘤的方法才剛剛開始,還沒有人意識到這種手術還可以用來治療肝內結石,國際上也沒有人做過此類嚐試。

肝髒內部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血管,曾長時期被視為手術禁區,但黃誌強認準了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他開展的第一例“應用肝部分切除術治療肝膽管結石病”手術,結果和他預想的一樣,手術進行得很成功。自此,他開辟了以肝膽外科技術解決膽道問題的新途徑,這一術式至今為國內外廣泛采用。

1973年,黃誌強以肝內膽管結石外科治療為題,在巴塞羅那第23屆國際外科學術會上,首次係統地論述肝膽管結石病,提出“原發性肝膽管結石可呈肝內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膽管狹窄是原發性肝膽管結石主因”兩個著名論斷,一改以往教科書長期講述的膽道外科學觀點,在國際膽道外科領域引起轟動。

由他編著的《外科手術學》《膽道外科》《黃誌強膽道外科手術學》等16部專著,被認為是該領域的經典教材。由他提出的關於肝門部膽道外科的一係列獨創性的診療技術與原則,成為肝膽外科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指南和規範,居世界領先水平。黃誌強被人們譽為“膽道之父”。

感言:

“治別人治不好的病,開別人不敢開的刀。”創新,是黃誌強在醫學道路上前進的信條,激勵著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醫學生涯中,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這其中不僅有創新,還有勇敢的繼承。認真繼承與勇於創新,猶如兩翼,有這兩翼才可能騰飛,從而成為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