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王正國所關注的,不僅僅是衝擊傷。
70年代末,越南戰場上的新式武器引起王正國注意。傳統意義上的戰創傷,主要來自於槍彈、炮彈彈片的殺傷。這些武器的飛行速度大概在每秒750~760米左右。達到每秒762米,就算高速了。而美國研製的M193彈丸,速度達到每秒900~950米,甚至更高。高速武器帶來的新創傷,讓王正國意識到,按老規矩研究怎麼清創,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了。1978年,王正國與劉蔭秋、馬玉媛教授一起,開始了我國創傷彈道學的拓荒研究。
1981年的一天,在哥登堡機場,一位中國人特別引人注目,他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帶著4篇中國科學家的論文,來參加瑞典第四屆國際創傷彈道學會議。在機場出口,這個中國人一眼看到一個女士舉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Welcome Prof。Zhengguo Wang from China”。“啊!是會議來接我的人。”這個中國人正是王正國。
由於我國是臨時決定參會的,王正國帶去的4篇論文沒有列入大會報告的名單。但王正國的到來,會議組織者破例調整議程,擠出30分鍾安排王正國發言。王正國用流暢的英語報告了兩篇論文,向世界同行介紹了中國在創傷彈道研究方麵的發展和成就。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王正國的報告,令國外同行驚奇。在一片稱讚聲中,會議一致決定,1988年的第六屆國際創傷彈道學會議,就在中國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野戰外科研究所召開,並推舉王正國擔任會議秘書長。
中國的創傷彈道學研究自此走向世界。在1988年的會議上,大會收到的全部論文中,中國代表的論文就占了70%。1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創傷彈道研究一躍躋身世界三強。
以王正國為代表的中國創傷彈道研究正如日中天,這位靈感永不枯竭的科學家又開始思索另一個領域——交通醫學。
1997年,我國交通事故發生30多萬起,死亡7萬多人,傷19萬多人。交通事故已成為第一大公害。王正國和他的博士生們研製出了係列生物撞擊機,建起國內第一家大型交通傷實驗室,進行了大量的動物模型、量效關係、致傷機理等方麵的研究。他們在研究損傷特點、致傷原因的同時,建起了國際上唯一擁有生物力學、撞擊傷、流行病學、交通心理學、交通防護與診療的綜合性交通醫學研究所,先後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交通醫學》和《交通傷救治手冊》。
這些成果也很快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1999年5月,第16屆國際交通醫學會議在重慶第三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召開,全院人員至今難忘這個會議給我們帶來的自豪感。
感言:
刻苦探索,永不停步,已是王正國的性格。從衝擊傷到創傷彈道學,再到交通醫學,他一次次勇攀軍事醫學高峰,一次次創造新的奇跡。這一個個“新”,並非標新立異,而是一個個難題。攻克一個難題,開辟一片坦途,這樣的人生是令人深所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