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鄒利鵬對四氧化二氮“超百”問題的研究陷入困境時,一天下午,他把安瓿球逐個放在天平上稱重量,結果發現都比上午減輕了0.3毫克左右,而且安瓿球越大,數據變化越大。這個發現使他豁然開朗,斷定這是由於空氣浮力造成了安瓿球重量發生變化。為了進一步驗證,他又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實驗。就這樣,經過三年不懈努力,鄒利鵬終於從上萬個試驗數據中找到了四氧化二氮純度“超百”的答案,並提出了科學的修正方法。這項具有開創性的發現,首次從理論和實踐上消除了我國測定這種氧化劑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假“超百”問題,為我國運載火箭液體推進劑的檢驗提供了可靠手段。
然而,鄒利鵬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很快就又盯上了偏二甲肼發黃變質這個長期困擾世界航天界的難題。偏二甲肼是一種無色的液體,價格昂貴,每噸要7萬多元,還原性極強,極易發黃變質。進行一次航天發射需要上百噸偏二甲肼,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非常巨大。最初,他設想將黃色物質分離並製取出來。但翻遍了單位60年代以來的所有資料,連續3年跟蹤化驗偏二甲肼,在各種貯存條件下的質量變化情況,也沒有取得進展。
1994年9月,鄒利鵬帶著這個課題走進了國防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他抓緊點滴時間學習,僅用半年時間就讀完了一年的基礎課程,把節省下來的時間全用在了實驗研究上。為了不影響學校的正常科研計劃,他都是在夜深人靜時進入實驗室,天亮時結束實驗。但是從黃色物質的分離到組分的測定,仍毫無結果。
1995年7月,鄒利鵬圓滿完成了碩士生學業,又帶著這一課題回到了西北大漠。實驗研究的連續失敗,使他開始把視野放寬到其它學科。化學分析的路走不通,物理現象能不能解釋?牛頓不就是由於受蘋果落地的啟發,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嗎?他把研究的重點,集中到了偏二甲肼的光解上。開始,他找來不同功率的紫光燈、白熾燈、日光燈、紅外燈等進行光解化驗,結果非但沒有找出滿意的結論,卻因長時間紫光燈下取樣化驗,眼睛被紫光嚴重刺傷,一見光便淚流不止,無法認讀化驗數據。為了尋找最有效的光源,他把分光光度計和偏二甲肼取樣瓶搬到了化驗室外的操場,每隔5分鍾取樣化驗一次。戈壁灘的夏天,驕陽似火,大地生煙。他隻好不停地往眼睛裏滴眼藥水。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吸光度值一次次降低。當第48次取樣時,吸光度值終於顯示為零,變質偏二甲肼中的黃色全部消失。
功夫不負有心人。5年多來成百上千次的實驗,讓鄒利鵬又一次嚐到了這句至理名言帶來的喜悅。經專家鑒定,這一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在阻止和延緩燃料發黃及處理工藝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是一種國內外尚未發現的高效、經濟、安全的新工藝,具有顯著的經濟、軍事和社會價值。
感言:
衛星發射是國家經濟科技實力的重要體現,關乎國家安全。在生存環境十分艱苦,工作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鄒利鵬多年如一日,紮根戈壁,心係航天,情注“特燃”,刻苦攻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了一種難能可貴的默默燃燒自己、助推中國航天事業大步向前的“特燃”精神,無愧為新時期後勤科技幹部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