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電子電信篇(1)(1 / 3)

無線電

起源:俄國 問世年代:1894年 發明人:波波夫

你知道嗎?俄國科學家波波夫是第一個探索無線電世界,並畢生為發展無線電事業而奮鬥的人。

波波夫1859年3月,出生在俄國烏拉爾一個礦區的小鎮,12歲時就表現出對電工技術的愛好,自己做了個電池,還用電鈴把家裏的鍾改裝成了鬧鍾。

1877年,18歲的波波夫考入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係。後來,又轉學到森林學院。在那裏,他研究出了用電線遙控炸藥爆炸的裝置。研究成功以後,同學們都叫他“炸藥專家”。

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電磁波的事跡傳到了俄國。此時已是29歲的波波夫,在聽到這一震驚的消息之後,被強烈地吸引住了。他興奮地說:“用我一生的精力去裝設電燈,對廣闊的俄羅斯來說,隻不過照亮了很小的一角;要是我能指揮電磁波,就可以飛越整個世界!”

於是,波波夫開始了對電磁波的研究,僅過了一年的時間他就成功地重複了赫茲的實驗。通過試驗,他提出了可以用電磁波進行無線電通信的設想。為了讓自己的設想變為現實,波波夫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1894年,製成了一台無線電接收機。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在彼得堡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展示了他的發明,並第一次用無線電接收機做了公開表演,這次表演轟動了世界。

幾十年以後,人們把1895年5月7日這一天定為了“無線電發明日”。

天線

起源:俄國 問世年代:1894年 發明人:波波夫

“天線”這個名詞,應該誰都聽說過。但是如果提到是誰發明了天線,這個問題就有點難度了。其實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無線電的發明者——波波夫。

1894年,35歲的俄國物理學家波波夫製成了一台無線電接收機。它的核心部分用的是改進了的金屬屑檢波器,以電鈴為終端顯示。為了提高這台接收機的靈敏度,波波夫花了很多精力,但一直不見成效,這讓他苦惱不已。

有一次,他在實驗中偶然發現,接收機檢測電磁波的距離比平常有明顯增加,他想尋找其中的原因,但奇怪的是很久也找不到。後來,他突然看見一根導線碰到了金屬屑檢波器,使得連接在另一端的電鈴發出了響聲,波波夫把導線拿開,電鈴就不響了。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喜出望外,他索性把導線接到金屬屑檢波器較大的一頭上,並把檢波器的另一頭接地,結果接收距離大大增加。

這根導線就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線,波波夫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在接收機上使用天線的發明家。

晶體管

起源:美國 問世年代:1948年 發明人:巴丁、布拉頓、肖克萊

晶體管的問世,被稱為20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它是微電子技術的一塊奠基石,尤其對電子計算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那麼,你知道晶體管是如何誕生的嗎?提起這段曆史還得從真空三極管說起。

真空三極管(電子管)的問世,使電子行業產生了一次本質的飛躍。但是它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特別是處理高頻信號的效果不理想,於是,人們便開始尋找新的材料來代替真空管。

有一次,美國電報電話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在無意中發現,摻有某種極微量雜質的鍺晶體材料整流性能比電子管要好。與此同時,又有一些科學家在有關鍺和矽的理論研究方麵取得了進展。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通過分析,也決定投身到真空管替代品的研發中來。

1945年秋天,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正式批準貝爾實驗室成立半導體研究小組,這一小組由1936年進入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負責,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

1946年,研究小體組做出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兩種最簡單的半導體材料鍺和矽上。經過反複實驗,巴丁和布拉頓終於在第二年(1947年)的2月6日,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實用半導體晶體管,(這支晶體管的體積要比火柴棍短、粗一些。)它在首次實驗時,便成功地把音頻信號放大了100倍。

晶體管發明以後,研究小組為了謹慎起見,並未急於宣布。一方麵是一項發明誕生之後需要反複驗證,再向有關科學家通報;另一方麵有個申請專利和技術保密問題。由於這些原因,直到1948年6月17日才正式獲得了美國的專利。

由於這項發明,巴丁、布拉頓、肖克萊同獲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電池

起源:意大利 問世年代:1800年 發明人:伏達

電池是生活中的常用之物,但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電池是什麼樣子嗎?它的又是如何誕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