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登陸艦艇的最初形態是俄國黑海艦隊1916年使用的稱作“埃爾皮迪福爾”(希臘文,意為“希望使者”)的船隻。這是一種平底貨船,吃水很淺,排水量100~1300噸,適於運送部隊抵達海灘實施登陸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曾改裝和建造了一批與其類似的登陸艇,排水量在10~500噸,大小不等,艇上裝備機槍或小口徑艦炮,艇艏開有艙門,便於人員和車輛下船登陸。這就是最早的登陸艇。登陸艇的航速都在20公裏/小時以下,續航能力僅200~1000公裏。在登陸作戰中登陸兵一般需乘運輸船或軍艦至登陸站附近的海域,再換乘登陸艇突擊上陸。70年代在美國,蘇聯又出現了氣墊登陸艇,它的航速可達90~130公裏/小時,並使登陸人員和車輛免卻渡水涉灘的過程,是具有獨特兩棲性和通過性的高速登陸工具。
巡洋艦
起源:英國 問世年代:1514年
巡洋艦的起源是中世紀帆船時代的巡航艦。它最早可追溯到英國於1514年下水,1593年改建的“亨利”號戰船。作為戰列艦的伴隨者,它承擔著為整個艦隊巡邏、偵察、警戒、護衛,以及追擊的任務。不過,從使用情況上來看,巡洋艦作為主力艦種,隻可用於大規模的海上作戰,一般意義上的衝突,是不會動用這樣昂貴的武器的。
1884年前後,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輕型巡洋艦“響尾蛇”號。螺旋槳的采用不僅使巡洋艦的特點得以實現,而且使軍艦可以安裝笨重的裝甲而不致太多地影響其機動性。1904年,世界上第一艘裝有汽輪機的巡洋艦-英國建造的“紫石英”號下水了,標誌著現代巡洋艦的誕生。
現代巡洋艦問世後,在隨後發生的日俄戰爭(1904~190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巡洋艦在多次海戰裏都有出色的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出現排水量在萬噸以上的重型巡洋艦。但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大型炮艦的地位日漸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部分國家已很少建造巡洋艦。50年代後,由於導彈技術,電子技術與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使巡洋艦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獲得了新生。隻是中等發達及其以下國家,是沒有能力挑戰超級大國的海權霸主地位的(至少表麵上不能這樣做),作為水麵標誌性艦種的建造是非常令人敏感的。所以,這些國家采取“曲線救國”的辦法,轉而製造驅逐艦和輕型航母來代替巡洋艦遂行任務。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巡洋艦成了海上大國的標誌產品,換句話說,誰擁有了新巡洋艦就是向海權大國的挑戰信號。
驅逐艦
起源:英國 問世年代:19世紀末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軍艦。這種“海戰多麵手”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又要管水麵作戰;又要管水下偷襲,還要照顧天上的蒼蠅和身邊的陸戰隊兄弟,更要參加“別人”不怎麼愛幹的各種諸如,掃雷呀、護漁呀,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襲擊岸上目標等等。
說起來,驅逐艦的誕生並不是那麼複雜。19世紀末期,魚雷艇的出現,簡直是要了世界海軍首腦們的命。這種小巧靈活攜帶致命武器的快艇,令大型戰艦防不勝防,束手無策,隻能被動挨打。於是乎,一種專用驅逐魚雷艇的快速艦艇出現了,這就是“魚雷艇驅逐艦”,現代驅逐艦的老祖宗。英國不愧是老牌的海上帝國,現代的多種“新艦種”都是誕生在那裏,這才是海權國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不過,當時的驅逐艦基本屬於小驢兒,也就幾百噸而已。到了一戰前夕,驅逐艦有了新的任務,就是用魚雷攻擊對方主力艦隊,從此,驅逐艦的新名字有了,叫“雷擊艦”。在整個二次大戰中,麵對強壯如老虎的重型戰艦,多數情況下,驅逐艦的作用變得至關重要,他們不畏強敵,勇猛衝鋒,戰果顯赫。隻是人們往往偏愛那些塊頭大的艦種,對於英勇的驅逐艦反而很少關心。其實,仔細閱讀戰史,你就會發現,驅逐艦是一支艦隊的主要力量,無論是大規模的海上決戰,還是小範圍的海上衝突都需要它衝鋒陷陣,
隨著大戰的結束,驅逐艦的建造速度也相對緩慢,但是技術和質量水平卻要高出很多。其電子設備越來越精良,武器係統越來越全麵,船體結構越來越強化,排水量也越來越大。可以這樣說,對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判斷,看一看該國製造的驅逐艦就可以知道;對一個國家海軍戰略運用的判斷,看一看該國製造的驅逐艦就可以知道。
護衛艦
起源:俄國 問世年代:20世紀初
護衛艦是以水中武器、艦炮、 導彈為主要武器的輕型軍艦。主要用於反潛護航,以及偵察、警戒、巡邏、布雷、支援登陸和保障陸軍瀕海翼側等。
護衛艦誕生於20世紀初。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日本艦艇曾多次闖入旅順口俄國海軍基地,對俄國艦艇進行了多次魚雷、炮火襲擊,並布放水雷,用沉船來堵塞港口,限製俄國艦隊的行動。出於戰爭的需要,俄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專用護衛艦。最初的護衛艦排水量小(400~600噸),火力弱,抗風浪性差,航速低,隻適合在近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