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辦公用品篇(2)(1 / 3)

這種現象延續了好長的一段時間,直到美國康涅狄格州沃特堡的工程師威廉·米德爾布魯克,在1889年製造出一台能夠使金屬絲紙夾彎曲的機器才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米德爾布魯克發明的這台機器,所製成的產品有一個雙重環圈,這樣就使得它不會損壞紙張。而它的樣子和如今的回形針幾乎一樣。後來,人們在使用的時候,又對它進行了一些細微的加工與改進,完美的回形針便誕生了。

提起現在的回形針,除了一些傳統的金屬絲製品外,更有許多采用了塗上不同顏色的塑料製品。這不僅使回形針更有吸引力,而且使用者可以用不同顏色的回形針為紙頁“編碼”,從而使它的用途也更加廣泛起來。

不幹膠紙

起源:美國 問世年代:1974年 發明人:阿瑟·弗賴伊

不幹膠也叫自粘標簽材料,是以紙張、薄膜或特種材料為麵料,背麵塗有膠粘劑,以塗矽保護紙為底紙的一種複合材料。它最早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化學家阿瑟·弗賴伊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受到啟發後發明的。

那是在1974年的一個星期天的上午,阿瑟·弗賴伊到教堂的唱詩班唱歌。這是他每個星期天的例行公事。不過,他對聖歌總是不能倒背如流,因此總要帶上聖歌唱本,為了在唱詩時能順利找到指定的聖歌,他就在唱本中夾一張小紙條做記號,但這天唱本中的小紙條卻不見了。弗賴伊一麵急匆匆地翻找指定的聖歌,一麵冒出了一個念頭:“要是有個能固定在原處不易失落的書簽該多好!”正是這一個不經意冒出來的念頭觸動了他的靈感,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發明出一種獨領風騷的書簽。這時弗賴伊正在明尼蘇達礦業機械製造公司(即3m公司)的產品開發部工作。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曾經在3m公司工作過的另一位化學家斯潘塞·西爾沃博士發明的一種新型黏結劑,這種黏結劑具有很高的黏結性,能粘在任何物品上,但又容易揭下來,而且揭下後在物品上不留任何痕跡。(西爾沃的發明當時沒有被人重視,因為人們不知道這種雖能黏結卻又不牢固的黏結劑能有什麼商業用途。)“真是天賜良機”,弗賴伊意識到西爾沃發明的黏結劑,正是他想找的理想材料。經過一年的努力,弗賴伊果然利用西爾沃的發明,開發出一種帶有黏性的黃色便箋紙本,這便是後來人們常用的不幹膠紙。

鉛筆

起源:英國 問世年代:1812年 發明人:威廉·門羅

鉛筆是每個人學習寫字時必用的一種工具,它的起源即牽扯著自然災害,又與戰爭相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564年的夏天,英國昆布蘭那包羅達爾一帶遇到了暴風雨的襲擊,惡劣的天氣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雨過天晴之後,當人們清理受災現場時,意外地在一棵被狂風拔起的大樹根底下發現了一種黑色礦物質。有人出於好奇就隨手摳了一些,結果發這種東西可以用來寫字。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種物質是石墨,而大樹下麵則是一處石墨(又稱“墨鉛”)的礦脈。

石墨礦被發現後,起初它隻被當地的牧民用來給羊群做記號。但不久之後,有些聰明的人便開始打起了它的注意。他們把石墨切割成細條,運往倫敦出售,並給它起了個名字——“標記石”。

“標記石”在當時的主要的用途,是提供給商人們在籃子或柳條箱上作標誌用。但是這種石頭,常常會把使用者手弄得汙穢不堪,而且它本身極易折斷。後來,有人用細繩將石墨棒纏繞起來,隨用隨解,才解決了髒手的問題,但易碎的缺點卻一直存在。直到1761年的時候,一些化學家通過對石墨的研究發現:將石墨粉與硫磺、銻、鬆香混合,製成粘糊狀再壓成條,會比純石墨的韌性大,這才使它變得結實起來。這也是鉛筆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