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韓非子》
譯文
儀休做了魯國的相國而喜好吃魚,一國都的人都爭著買魚來獻給公儀休,公儀休不接受。他的弟子們勸諫說:“先生喜歡吃魚而又不接受,為什麼呢?”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魚,一定會有卑恭待人的神色;有了卑恭待人的神色,就會歪曲法令;歪曲了法令,那麼就會被免去相國的職位。那時雖然也喜好吃魚,但必然不能再有人給我送魚,我也不能自己買魚了。如果不接受送的魚就不會被免去相國的職位,雖然我喜好吃魚,我也能自己買魚。”這就是明白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呀,明白了別人幫助自己不如自己依靠自己。
法家智慧故事
韓非子信奉個人的價值,他認為有求於人就會依賴於別人,一個人行事的成敗取決於自己。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這一點上兩者是一致的,隻不過法家注重實效,儒家講究修養。一個官員不可能沒有什麼嗜好,如果自己沒有堅定的行為就很容易被別人利用成為他的弱點。別人可以通過投其所好逐步拉攏關係是他最後喪失原則。
範仲淹是宋代大文學家。他9歲的時候,聽說山東長山有座醴泉寺,寺裏的長老很有學問,便一心想到那裏去讀書。後經過母親的同意,他終於來到醴泉寺。不過寺中僧多粥少,生活非常困難。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一天晚上,範仲淹在月下讀書,長老見了,拿出一塊麵餅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專心的他竟然沒有發現,等他起身的時候,這塊麵餅被衣袖掃落到地上,他彎腰拾起,把它放回原處。
盡管他的肚子餓得直叫,可他咽了咽口水,又繼續讀起書來。忽然,他聽到一陣“吱吱”的叫聲,一隻老鼠叼起麵餅鑽到一棵紫荊樹下。範仲淹好奇心起,他拿來鐵鍬去挖老鼠洞,掘開黃土後發現下麵有一塊石板,掀開石板,隻見裏麵裝滿了亮閃閃的金元寶。這是怎麼回事,是誰放到這兒的?範仲淹忙把石板蓋好。他想:我讀我的書,怎能為金銀所動!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幾十年。
後來,範仲淹做了參知政事。有一天,一個和尚找到範仲淹,告訴他醴泉寺在一場大火中被燒毀,長老派他來求助,以便重修寺院。想起當年的情景,範仲淹寫了一張紙條,讓和尚交給長老。上麵寫著:荊東一窯金,荊西一窯銀,一半修寺院,一半贈僧人。長老根據範仲淹的紙條,從紫荊樹下找到了那堆金元寶,重新修複了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