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襄陽守衛戰——蒙古與南宋的大對決,元帝國的揭幕戰(2 / 3)

公元1239年,升任京湖安撫製置使、全麵主持京湖地區防務的孟珙,與蒙軍再戰,三戰三捷,克樊城複襄陽。但是雖然收複了襄陽,當時由於蒙古軍隊對襄陽的破壞導致襄陽城防破落不堪,人員物資嚴重匱乏。此時的襄陽城已經成為易攻難守之城,孟珙考慮後,不得不棄守了襄陽。

隨後的幾年中孟珙一直擔任京湖安撫製置大使兼夔州路製置大使負責襄陽地區的全麵防禦之責,使得在這一段事件內宋軍在這個局部戰場上保持著一定優勢。

特別實在1251年秋,在經過孟珙多年軍事準備之後,當時擔任宋京湖製置司副都統高達,趁蒙古內部由於爭奪汗位而內鬥不息,無暇顧及中原的戰事,重新收複了主要由蒙古雜牌軍防衛的襄樊二城。

當然在這段時間之所以宋軍能夠取得一定軍事勝利除了南宋自身的努力之外,蒙古內亂也是一個原因。 1241年,窩闊台病死。不出2年,他的繼任者貴由又病死。蒙古帝國陷入了汗位爭奪的政治鬥爭中,一直到1251年才選出了新大汗蒙哥。

第三個階段

(1257年到1267年): 在這個十年中,宋蒙雙方都陷入了內鬥。不過在1257年到1259年還是發生一場激烈的大戰。不過主戰場實在四川的釣魚城,而襄樊地區隻是副戰場。 1257年,在基本清除了威脅自己權力的內部因素以後,蒙哥決定在第二年出兵攻宋,這次是由他自己和忽必烈親自領兵征戰。此次蒙軍攻宋,依然是兵分三路,戰略部署卻有所調整。蒙哥主力猛攻四川;忽必烈的東路軍避開襄樊,直撲鄂州;蒙軍西路軍則實施戰略大迂回,繞道大理。所以襄陽的防禦,並沒有受到任何考驗。但是,金庸筆下的襄陽之戰就是以這一次的戰爭作為背景的。特別是在陣中,蒙哥大汗被一箭射死,因此蒙古軍隊才會撤退。

然而,實際上蒙哥是死了,但是不是在襄陽而是在四川的釣魚城。蒙哥的以外戰死,導致蒙古軍攻宋計劃破產。而忽必烈急於回去爭奪大汗之位,也是急急忙忙的撤兵了。

忽必烈回到草原後,經過了幾年的征戰,一直到1264年忽必烈擊敗阿裏不哥,徹底結束了持續四年的內亂。同時,忽必烈開始改變先前蒙古大汗的做法,不再對占領後南宋的城池進行屠城式殺戮,改為用各種手段招降南宋將領。

而在南宋這一邊,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賈似道的弄權,他不斷打擊異己勢力,使得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被貶職,像第三次收複襄陽的高達,像在經營釣魚城的餘玠等人在受到排擠後不是賦閑在家,就是鬱鬱而終。於是宋蒙戰爭的天平又開始向蒙古一方傾斜了。

第四個階段(1267年到1273年):自從1251年高達收複襄陽後,南宋朝廷對襄陽的戰略性開始重視。宋理宗調撥了大量人力物力,經過十幾年的大力經營,襄陽重新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宋長江中上遊的門戶和屏壁。在這十幾年中,另外一個軍事集團開始成為襄陽防守的主要力量,那就是呂文德集團。

呂文德(?--1270年),南宋安豐(今安徽壽縣南)人。呂文德最早是跟隨趙葵(宋蒙第一階段戰爭丟失襄陽的趙範的弟弟)手下從軍作戰的。雖然史書沒有呂文德列傳,但是從其他人的列傳中可以看出呂文德幾乎經曆整個宋蒙之戰的。呂文德在與蒙古軍作戰中,往返與四川與湖北各地,在幾十年的戰鬥中,不僅積累經驗,也培養了一批家族武裝。當然,呂文德能夠成為在京胡地區重要的軍事集團十幾年不倒,除了他的軍事實力以及軍功外,他與賈似道的勾結也是有著重要原因的。呂文德上獻媚於賈似道,下打擊異己。正因為這樣導致了不少將領為了自保,紛紛投降忽必烈。特別孟珙的愛將劉整由於看到其他將領受到打擊殺害就向忽必烈投降。他所率領的水師更是精悍,於是蒙古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水師。而後,為表忠心,劉整又向忽必烈提出了先取襄陽,再攻臨安的亡宋戰略,被忽必烈采納。於是蒙古在宋降將劉整的建議和策劃下,將期待突破宋的防禦線的目光重新聚焦回到了蜀中和兩淮之間的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