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武器(2 / 2)

沒有完全焚毀的屋子裏隻有一些粗陋的家具,根本沒有發現什麼可以利用的東西。

來到快要變成廢墟的馬廄時,黃漢踩到了一個硬物隨便踢了一下,發現了一架被燒焦的鍘刀。

這東西是有牲口的農家必備品,用來把稻草、秸稈等等切碎喂牛馬,黃漢從軍前也經常用到鍘刀,因為他家裏有牛馬,所以對這東西並不陌生。

想不到能夠找到這麼大的一件鐵器,黃漢有些喜出望外,趕緊踩住中間挖槽的長方形木料雙手握住鍘刀的刀把左右搖晃,已經被燒朽的木槽很容易被剝離。

黃漢拿著鍘刀揮舞幾下,掂掂分量,雖然沒有常用的斬馬刀重,但是肯定超過十斤。

現在擁有的半截戚刀,刀刃才七寸左右,太短了根本無法揮砍,由於沒有刀頭,刺這個動作也用不上,隻能當做菜刀切馬肉。

有了這柄鍘刀就不一樣了,黃漢感覺自己的戰鬥力瞬間得到提升,他自認為能夠揮刀斬斷馬腿,把身穿鐵甲的建奴劈開也有十成把握。

畢竟這柄大號鍘刀長四尺有餘,刀刃足三尺開外,同樣能夠滿足雙手揮砍和單手揮舞。

現在的環境如此惡劣,自己的情況太糟糕,無論什麼東西都沒有武器和裝備重要,保養武器當然也很重要,黃漢不急著趕路,找了一塊大石頭磨刀。

大明崇禎二年十一月初五,色陰霾寒風蕭索,遵化城外三十裏的一條路上,一位壯士在大踏步前進。

他的裝束比較奇怪,背上背著一條烤熟的馬腿,腰裏別著半截戚刀,肩上扛著頂頭有個圓窟窿的大刀,身上穿著滿是血汙的明軍製式棉甲。

此時壯士心裏隻有一個念頭,回家,早一點趕回家,讓家裏人包括整個九裏台的鄉親們都上山躲避,因為擅長燒殺搶掠的建奴過不了多久就會來禍害永平府。

一一夜的交融,兩個思想融會貫通。彪悍的赳赳武夫明軍騎兵黃漢已經成為一位上知五千年下知三百八十八年的智者。

曆史知識告訴他,大明崇禎二年也是後金聰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九年,這一年是炎黃子孫災難的開始。

此次建奴入寇大明劫掠京畿之地,神州大地成為通古斯野人的獵場,上百萬漢人家破人亡,永平府在劫難逃。

黃漢馬上意識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家,而且要在建奴劫掠九裏台之前趕到家裏。

他根本沒有想著去找大明官軍出謀劃策,更加不會去找某知縣或者某府台大人毛遂自薦協助守城,因為他很清楚的認識自己。

伍長又不是武官,一個大頭兵而已,還是一個自己營伍全軍覆沒的幸存者,如何解釋袍澤都戰死了,唯獨自己活著逃離戰場?

不被官老爺直接殺了就是萬幸,根本不可能有人會給自己話的機會,有話的機會也根本不清來龍去脈。

況且一個卒命賤如狗,哪個官老爺會有耐心聽你絮絮叨叨?

因此救自己這一世的親人最重要,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太高大上,目前輪不到一個卒去考慮。

想到在大明還有父母還有一大家子,黃漢就覺得特別溫暖,想到他們有可能馬上會死於建奴劫掠就感到心驚肉跳。

遵化地處燕山南麓,平原、丘陵、山地各占三成,遵化城離永平府城有將近四百裏,如果有兩匹戰馬換乘,黃漢能夠在兩內趕到永平府。

可惜現在情況很糟糕,不僅僅是雪地難行,還要時時刻刻因為躲避建奴而繞道,走在路上聽見馬蹄聲就必須離開道路奔入樹林躲避。

在這種狀態下,一走二三十裏都要碰到好運氣。

再這樣下去,別及時通知鄉親們避難了,自己都不準能不能活著回去。黃漢很鬱悶,他開始打主意弄一匹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