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官大多數是相互聯姻,因為這樣做會增強文官集團的勢力。
煙親、門生、同年、鄉黨、朋黨等等關係錯綜複雜,在朝廷的人脈盤根錯節。
所以大明文官集團才會有底氣挑戰皇權,最後牛掰到沒有經過內閣批紅的聖旨文官都敢駁回。
鄭國昌讓兒子認黃沂州為義父,他們倆人當然親密了許多,隨意杯盤雖草草,但是有好酒助話題,二人相談甚歡。
幾杯酒下肚,兩人就談到了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鄭國昌道:“黃大人,老夫現如今在山上如坐針氈啊!永平府丟了勢必會引起子震怒,老夫不能在此空耗光陰,一定要及時趕去京師麵聖。”
“鄭大人,此去京師四百餘裏,現在永平府地界都是後金軍,萬一有個閃失下官哪裏擔待得起。
您還是安心陪著家人在這裏住上一段時日,下官守在這山口,保證不會讓後金軍殺上山來。您放心,山上糧草充足,堅守一年都沒問題。”
“黃大人你有所不知,哪怕九死一生老夫也要冒風險盡快趕去京師。老夫馬上就準備帶上家丁下山,如果老夫一去不回,煩請黃大人繼續照看老妻和孩子們,屆時自然會有鄭家子弟來接他們回故裏。”
黃沂州畢竟還是老實了一些,不像鄭國昌老狐狸一個,鄭國昌明明知道黃沂州不可能讓自己帶著幾個家丁冒險上路,卻有意給老實人聽。
黃沂州果然急了,連忙勸道:“鄭大人,萬萬不可,這個時候趕去京師風險難以估計,如今下官麾下的騎兵都在漢兒手上,待下官跟在山下的漢兒聯係上再議此事可好?”
鄭國昌心急如焚,永平府丟了,要承擔罪責的人不知凡幾,永平府的官員殉國了萬事皆休,還活著的人當然少不了被問責,時間拖得越久輿論導向就越難控製。
鄭國昌準備盡快趕去京師明自己當時不在永平府城的前因後果。
他手上有幾十級斬獲,又有那段佳話成為辭,想必脫罪應該不成問題,但是時間拖久了就難難講。
他從黃沂州嘴裏得到確切消息,知道了剛剛廝殺一場回來的黃漢帶著鐵甲家丁騎兵隊就在山下九裏台村休整。
為了得到黃沂州支持,鄭國昌把要立刻回京的前因後果都講明白了,要求黃沂州不必派人來回聯係浪費時間,他立刻下山親自去找黃漢通融。
黃沂州知道官場的水很深,眼看著鄭國昌如此急切,隻好答應馬上送鄭國昌和鄭家四個能打的家丁下山。
他當然知道要把準備送去京師報功的首級和腰牌都帶上。
為了加強去京師人馬的防禦力,黃沂州不僅僅把已經修理完成的鐵甲和配備了麵甲的頭盔都帶下山,還讓留守山上的家丁把鐵甲都脫下來增援山下的兄弟們。
楊大年的傷已經不礙事了,他得知家主急需騎兵多多益善,立刻來找黃沂州主動要求歸隊參加戰鬥,他也跟著下山來找黃漢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