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魚村駐紮地整夜都有老百姓川流不息,眼看著麥垛越來越少。
微微亮的時候,宋鵬飛、憨子帶著紅旗軍主力牽著馬驅趕著牲口走山路回遵化,這支隊伍也是滿載,所有的騎兵都是步行,戰馬上不是馱了絲綢、布匹、鐵料就是馱了幾袋麥子。
他們的行動無法迅捷已是必然,好在遭遇大股後金軍的幾率很低。
山路漫漫大規模騎兵突襲無法展開也不利於騎戰,憨子和楊漢威、楊國恩、黃四方等等大多數是武術家出身。
他們的步戰技能隻要不是大規模軍陣對抗反而顯得更強,因為規模步兵接戰跟打群架差不離,武術家當然如魚得水,遇到股敵軍之時定然吃不了虧。
黃漢帶著王展鵬、王誌誠跟來往不斷的老百姓交流,和顏悅色問他們的生存狀況和人口結構,並且鼓勵大家頑強地活下去、勸告大家莫要從賊,當然收獲了無數感恩戴德的祝福。
楊大年總旗和袁思明總旗的“紅旗軍”戰士在山口外十裏建立警戒線。
為了防止後金軍大股騎兵輕易到達雙魚村,楊大年他們在山外一個比較險要的道口設置障礙。
他們把四五十步寬的道口堆放了柴禾和砍下的大樹,隻留下了一個寬度僅僅能夠並排通過兩騎的通道。
袁思明本來是準備把六七百帶不走的大車堆這裏做路障,發現大股後金軍來襲時點火阻斷敵軍。
可是以喬安山為首的老百姓舍不得那些大車,他們準備把所有的大車拆開扛走,幾百壯勞力主動來協助楊大年收集幹柴,下死力氣砍樹做路障。
老百姓都知道好歹,黃漢明明可以一大早就帶領人馬撤退,犯不著冒風險親自留下斷後,更加用不著費心勞力砍樹、堆柴禾意圖阻擊後金軍。
很明顯這支紅旗飄舞的隊伍是為了老百姓的安全考慮,是為了讓老百姓有時間多搬一些糧食多拿一些物資。
前前後後恐怕有接近一萬漢民趕來雙魚村運糧食,“紅旗軍”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了愛民形象。
這支截然不同軍隊的光輝形象留在了這些鄉梓們心中,相信不久這些老百姓會把“紅旗軍”的故事傳遍燕山之南所有的山村。
後金軍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黃漢帶著兩個總旗人馬一直等到中午都沒有發現有敵人殺來。
而這個時候老百姓連大車都拆開扛去了山裏,雙魚村已經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物資留下,隻留下了三百多具光溜溜的無頭屍體。
黃漢認為老百姓沒有走遠,自己的斷後人馬多留一個時辰,老百姓的安全又會多幾分保障,況且建奴又不可能一出現就是千軍萬馬奔襲,他們總要派遣斥候探報雙魚村戰場。
其實這裏除了雙魚村所在的盆地山外路況很不好,根本無法滿足千軍萬馬展開,作為騎兵對決的戰場很不理想,打成添油戰術倒是十之八九。
“紅旗軍”的一百餘戰士準備了大半怎麼可以白忙?總要幹掉幾個建奴哨馬給後金軍找點不痛快,盡可能遲緩他們的進兵步伐才對得起在這裏幹耗了許久。